新京报讯(记者姜慧梓)记者从7月21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23亿斤,比上年略减25.5亿斤,下降0.9%,产量居历史第二高位,克服了罕见“烂场雨”影响,实现丰收。


“这个结果是抢回来的,是夺回来的。”在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如此评价。


根据最终的农情调度,“烂场雨”受灾面积2790万亩,占全国小麦面积8%,受灾的95%在河南,导致河南减产52.6亿斤,陕西也减产2.4亿斤。但是,山东、安徽、河北、江苏等其他主产省,“烂场雨”影响不大,夏粮都实现增产。


“全国算大账,有增有减,还有面积增加的因素,最终全国夏粮略减25.5亿斤、减幅0.9%。”


潘文博说,据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同志讲,今年如果不当机立断、采取超常规抢收抢烘的举措,“减的数就不是今天这个数了。”


这本应是一个丰收年。潘文博说,在5月25日连阴雨发生之前,各地都预计今年夏粮要增产,是大丰收年。当时做出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今年夏粮面积增加了118万亩,麦播的时候小麦价格好,农民种麦积极性高,土壤墒情又适宜,能种的地块基本都种上了。二是收获前长势一直比较好。除华北少量的麦田枯黄外,大部分地区小麦是壮苗越冬;开春后也没有发生大面积“倒春寒”和干旱,返青苗情明显好于上年。三是病虫害由大发生态势控制在轻度发生,条锈病、赤霉病实际发生面积同比分别减少25.3%和15.6%,是近些年防治效果最好的一年。


天不遂人愿,麦收时遭遇了多年不遇的“烂场雨”。


“烂场雨”是世界性难题,连阴雨天与小麦成熟收获“碰头”,机器下不了地,麦子收不上来,籽粒萌动,穗上就发芽,这就是“烂场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主产国也时有发生,这些国家严重年份减产1-2成。


潘文博表示,面对今年麦收的严峻形势,我国围绕“割、晒、收、保”,打响抗灾夺丰收大会战。中央财政紧急下拨5.46亿元支持河南、陕西等地抢收抢烘,多部门联合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3200多个,紧急调集履带式收割机、组建6000多支农机应急服务队,设立1100多部热线电话,“三夏”期间共投入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昼夜不歇、争分夺秒抢收抢烘小麦,日最高收获2400多万亩,主产县3-5天就结束收割,往年需要5-7天,把“烂场雨”影响降到了最低。


此外,针对夏粮略减对市场的影响,潘文博表示,目前小麦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现在市场上的馒头、面条、面包价格也没有出现大涨。


据他介绍,这些年来,我国小麦年际间产需是平衡有余的,特别是前4年小麦连续增产,2019年增产43亿斤、2020年增产15亿斤、2021年增产54亿斤,2022年增产16亿斤,目前小麦库存充裕,可满足近一年的消费,略有减产不会对粮食市场产生大的冲击。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