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三届“北京大工匠”名单正式公布,28个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走进了公众视野。这28位大工匠平均年龄41岁,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25岁,有行业领军人物,也有来自一线班组的技术人员。

 

7月27日,新京报记者现场采访了三位“北京大工匠”。他们有人推动无人机在禁毒领域的应用,建立了国内首个基于无人机航测影像的涉毒信息数据库;有人带领团队在固体火箭表面涂层和对接结构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从无到有开创了抗雷电的研究方向;有人总结形成了文物高精度高分辨率纹理贴图技术,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让文物获得“永生”。

 

王小东:多次出色完成国家重大涉毒涉恐案件的侦破航测任务

 

2012年4月到5月侦破湄公河案件中启用了无人机侦察,观典防务现任职工代表监事、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小东作为此次无人机飞行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团队克服了超远距离精准侦察目标,实现了无人机和地面人员“天-地”一体侦察,突破了三大创新成果,提供了准确的地形数据、兵营哨所的分布,最终为抓获糯康集团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

 

王小东推动无人机在禁毒领域的应用,建立了国内首个基于无人机航测影像的涉毒信息数据库,并多次出色完成国家重大涉毒涉恐案件的侦破航测任务。他参与了“十一五”西部测图工程,奔赴西藏自治区与四川省交界区域,进行地图测绘,结束了上述地区没有超低空大比例尺精确地图的历史。

 

他在无人机整体设计、气动优化设计以及无人机应用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王小东主导研制的P8V三旋翼倾转无人机,采用倾转旋翼动力的方式,使其兼具旋翼垂直起降和固定翼高速巡航的特点,增强了无人机的适用性能、可操控性,实现了旋翼和固定翼的复合布局形式,解决了常规固定翼无人机起飞受场地限制的问题。该研发使无人机系统巡航时间同比提升20%-30%,并荣获全国总工会资金扶持。

 

陈曦:解决固体火箭发射一大难题,开创抗雷电研究方向

 

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偏向基础应用研究,若不从根源上彻底解决,容易成为制约火箭发射安全的关键“短板”。

 

2006年,陈曦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1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电磁场理论与微波工程专业,随后在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从事强电磁脉冲防护、雷电防护研究工作和电气系统总体设计工作。

 

陈曦的抗雷电试验并非一帆风顺,有时甚至会把物体表面电击出一个大洞,不得不从头再来。几百次试验后,陈曦终于带领团队在固体火箭表面涂层和对接结构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解决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射的一大难题,从无到有开创了抗雷电的研究方向。

 

自工作以来,陈曦也承担抗电磁脉冲研究工作,将电磁计算首次引入电气系统总体设计,建立相应专业技术体系,推动抗高空电磁脉冲加固实现量化设计,提出小型化抗电磁脉冲加固设计方案,样机代表班组获得国际QC质量金奖,并支撑两个装备型号完成全系统级鉴定。

 

陈曦表示,精益求精为火箭发射保驾护航,这就是自己作为航天人不变的追求和使命。

 

杨晓雪: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让文物获得“永生”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是文物保护和传承的基础,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故事和历史的记忆留存下来,就像是和时间赛跑,让文物得以“永生”。

 

2012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晓雪成立工作室,攻关三维数字技术难题。

 

经过多年实践,她总结形成了文物高精度高分辨率纹理贴图技术,该文物三维数字化技术路线,通过中国国家博物馆上千件珍贵文物的测试,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的中国电子学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团体标准《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通用技术要求 古代文物》,于2021年11月发布。目前已顺利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北大红楼等多项文物三维数字化相关项目。

 

2016年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正在改扩建,需要先将原有的浮雕完整扫描拍摄下来,根据扫描的数据,3D打印出模型,再雕刻出符合新尺寸要求的浮雕。浮雕的尺寸大,且全平面扫描极易变形,使得这项工作的难度极大。对巨型浮雕进行扫描时,需要一块一块、一层一层进行扫描拍摄,每一个凸起、凹陷都要仔细采集。工作时,必须把每个细节都照顾到,再根据曲率等计算数据,以还原文物细节。杨晓雪和同事们常常忙碌到凌晨,一个半月后顺利完成任务。

 

杨晓雪觉得,把文物保护好,讲好文物的故事,是自己神圣的使命,她将继续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为推动文博行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实习生 宋婧

编辑 张磊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