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2023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主论坛在服贸会上举行。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表示,随着治理进程发展,PM2.5和臭氧浓度年际波动将会时常发生,特别是到低浓度段,“不太可能每年都往下降”。


多数亚洲国家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高


贺克斌表示,目前,空气污染仍是全球环境污染普遍面临的问题,亚洲首当其冲需要采取行动。基于世卫组织2019年全球117个国家6000多个城市的监测数据显示,几乎全球人口(99%)呼吸的空气都超过了新的指导值要求(5微克/立方米);南亚、东亚和西非地区人口加权年均PM2.5浓度处于或高于第一阶段过渡标准值(35微克/立方米)。


多数亚洲国家对化石能源依赖度较高,中蒙印煤炭消费比重超过一半。近50年来,亚洲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增长幅度非常大,主导当前全球人为源污染物排放的发展势态。

中国治理经验方面,2013年至2021年,中国在燃煤电厂超低改造、非电行业深度治理、燃煤锅炉综合治理、农村清洁取暖、移动源排放管控和扬尘治理等方面实施了重大行动计划、减排工程和治理措施。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攀升势头逐步被遏制。2013年以来,北京空气质量持续稳步改善,PM2.5年均浓度逐年下降。2021年,北京市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达标。


贺克斌表示,近九年来,北京通过贯彻落实“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各项措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但与“大气十条”实施阶段相比,“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执行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幅度明显收窄。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治理进程发展,无论是PM2.5还是臭氧,其浓度年际波动会不断发生,特别是到低浓度段,不太可能每年都往下降。”

碳中和情景下,深度低碳能源转型将带来污染物协同减排效益


展望未来,贺克斌认为,在碳中和情景下,预计2060年我国将基本完成低碳能源转型,以煤、油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得到根本改变:一次能源消费非化石能源占比高达72%;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达到70%以上;工业部门终端煤炭消费比例低于15%,新能源车比例达到60%以上,民用部门能源全面清洁化。


现行的以末端控制为主的清洁空气政策可以使大气污染物排放在2030年之前保持下降态势,但2030年后进一步减排的空间和潜力将大幅收窄。在碳中和情景下,深度低碳能源转型将带来显著的污染物协同减排效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在2030年至2060年之间将进一步下降67%(氮氧化物)至83%(二氧化硫)。


从北京的情况来看,在碳达峰情景下,结合当前空气污染控制政策,2030年北京市绝大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可达到35微克/立方米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30年之后如不采取进一步措施,PM2.5浓度持续下降的空间不大。在碳中和情景下,到2060年北京市所有地区PM2.5年均浓度将满足WHO第三阶段过渡值(15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区PM2.5年均浓度将降低到WHO指导值(5微克/立方米)以下,PM2.5空气污染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他说,高质量发展其实不仅体现在空气质量的改善上,还会为经济带来新的动力。IIASA报告显示,2010年到2050年全球实现温控目标,将带动全球投资高达150万亿至170万亿美元的增长。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