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以及艺术影响力最大的京剧相比,评剧以唱工见长,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评剧流传于京、津、冀及东北等地,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尤其是旦行中的“白派”“新派”通过筱白玉霜、新凤霞两位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成为评剧舞台上最受观众喜爱的两大流派。


评剧剧目《乾坤带》。  图/中国评剧院


中国评剧院自1955年成立以来恢复、整理和创作了《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等三百余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造就了筱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陈少舫、赵丽蓉、胡沙、贺飞、张玮、苏丹、张尧、谷文月、刘萍、李惟铨、戴月琴等几代优秀评剧艺术家。中国评剧院“白派”名家刘萍与“新派”名家谷文月,共同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传与承实为两层含义”


目前国家对于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政策与支持力度相当之大,令谷文月感到欣喜与振奋,但同时她也坦言,如何让新一代年轻人喜欢戏曲艺术,依然是时常出现在她脑海中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形式的出现,也在间接影响着戏曲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但戏曲终究还是一门剧场艺术,只有舞台才能让人全面感受戏曲的美,我始终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走进剧场。”同时,她也提醒艺术从业者,想要更多人走进剧场,归根结底还是要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准。“现在年轻人有很强的艺术评判标准,只要题材足够新颖,演员技艺精湛,还是会吸引一批新观众爱上戏曲,爱上评剧艺术”。


作为当代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首届戏剧“梅花奖”和中国金唱片奖得主,谷文月在其数十年的评剧艺术生涯中,主演了多部经典评剧,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其中包括《花为媒》《水冰心抗婚》《高山下的花环》等。如今虽然年近耄耋,离开舞台已经很多年,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谷文月始终致力于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的评剧艺术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谷文月认为,自己有责任与义务将跟老师们学到的艺术,以及自己数十年间所悟到的东西,完整地传承下去。“振兴评剧艺术要从娃娃抓起!这并非一句口号”,如今她的部分学生也在致力于这项传承工作。“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非常愿意给这些孩子讲讲新派艺术的魅力。”她认为,“从娃娃抓起”起码能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便树立一个正确的艺术观,即使他们长大后不从事戏曲艺术,但有了儿时的熏陶,可能会更加促进他们长大后愿意走进剧场,就算最终培养不出一名优秀演员,但至少多了一位懂戏曲艺术的观众。


小剧场评剧《柒用当代人的方式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图/中国评剧院


而评剧另一位名家刘萍谈到作为非遗传承人该如何传承好评剧艺术时表示,“传与承”实为两层含义。“首先要把老先生们的艺术精华继承下来,尽可能升华为自己的技艺。只有掌握了真本事,今后无论遇到老戏新编,还是与时俱进写时代人物的题材,演员才能结合当今各方面的体会与感受进行创作,所承的流派才会有更新的发展。”


刘萍曾获得第二届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以及上海白玉兰奖等殊荣。作为评剧白派艺术的优秀传人,她的表演庄美、纯正、深沉、凝重、悠远,具有白玉霜和筱白玉霜二人的共同特点,被戏迷视为白派传人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人才。刘萍觉得,传承方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现在的孩子由于接受的教育不同,从文化底蕴,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跟过去大不一样,因此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因材施教,更应有全方位的思考。”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