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记者从2023北京CBD国际商务季“宜学”朝阳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朝阳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有朝阳特色的教育强区建设。目前,朝阳区中小学教育集团达到20个,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未来新建的7所学校可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800个,增加高中学位10500个,充分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朝阳区通过引入名校、名校办分校、城乡教育一体化等“外引”和“内扩”方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目前,朝阳区中小学教育集团达到20个,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全覆盖。今年,新成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教育集团、首都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北京中学教育集团再扩容,新增6所成员校。此外,朝阳区与中国传媒大学深化合作探索建设传媒特色高中,并纳入北京中学集团管理。

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系统新闻发言人孙迅介绍,朝阳区域内适龄幼儿入园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至90%。近五年新增中小学学位3.2万个,努力满足区域适龄儿童就近上好学的需求。同时,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和卓越学校建设持续加速,优质高中学位数逐年增长。朝阳区内现有国际学校35所,在北京市具有国际教育总量最大、种类最全、课程最丰富、服务对象最多元等特点,国际学校、学生及外籍教师数量均位居全市之首。朝阳区3所职业高中均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全部入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名师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孙迅介绍,为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朝阳区持续19年深入开展“双名工程”,各类骨干教师比例不断提高。目前,朝阳区特级教师261人,正高级教师192人,市级骨干教师481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占全区专任教师比例近六成,骨干人才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干部教师的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在四年一届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朝阳区获基础教育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2项,获奖总数及各等级获奖数均居全市第一。在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朝阳区荣获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分别占北京基础教育的52%和48%,朝阳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走在了全市前列。

近年来,朝阳区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朝阳区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朝阳区抓住“后奥运”契机,启动“双奥”朝阳校园体育十大专项行动,打造“双奥”朝阳经典系列赛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连续3年稳步提升。

近年来,朝阳区中考保持高位稳定,高分段学生分布均衡,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高中优质资源不断扩充,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局面初步形成,迈入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发展阶段。

将高起点建设一批优质学校


孙迅介绍,朝阳教育将实施“宜学朝阳”八大行动,到2025年,形成具有朝阳特色的高质量现代化教育体系,朝阳教育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区域百姓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扩充优质资源方面,朝阳区将围绕“南部崛起、东部跨越、北部提升”的部署,高起点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其中,在朝阳区南部新建北京市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北京科学高中,并在朝阳港引进人大附中办学。在东部新建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在北部新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孙河校区等多所学校,未来新建的7所学校可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0800个,增加高中学位10500个,充分满足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同时,继续加快集团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扩优提质,促进校际均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确保率先通过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验收。

目前,北京中学东坝北校区项目已于今年5月底开始施工,项目办学规模为78个班,包含初中24个教学班,高中54个教学班,可提供学位3390个,计划于2025年交付使用。

北京市十一学校朝阳实验学校项目小学部预计2024年交付使用,学校项目总建筑面积48499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为72个小学班,可提供学位2880个。

北京市首个科学高中将落户朝阳区王四营乡,北京科学高中是朝阳区与北京市十一学校合作办学,为全日制公办高中校。学校拟建60个高中班,提供2700个学位。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孙河校区争取于2024年9月建成开学。按照朝阳教育板块式布局、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发展思路,结合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分布现状,该学校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承办,纳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集团化办学。建成后为54班九年一贯制学校,提供学位2160个。

在创新人才培养行动方面,朝阳区将构建区校联动、学段衔接、贯通培养的“小初高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在国际教育提质行动方面,未来三年全力培育3-5所质量一流、示范辐射效应显著的高品质国际学校,吸引世界各地优秀学生“留学朝阳”。打造国际人才聚集区优质国际教育半小时服务圈,满足国际人才子女就学需求。推动国际学校提供更加丰富的多语种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唐峥 校对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