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北京莲花池公园,童声《卢沟谣》表演。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中秋佳节如约而至,渴望已久的“超级黄金周”正式开启。此时,你或许正在出游的路上,或许已回到温暖的家。


而无论身处何处,我们都看着同一轮月亮,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下,寄托着同一种思念。在这个最有诗意的传统节日,祝愿您与家人:花好月圆人长久。


连续8天的超长假期,许多平时忙于“在路上”的人们,终于实现了“在一起”,品尝的是月饼,观赏的是满月,共享的是团圆。


过去的三年,因为疫情凶猛,很多人相隔一方,在中秋只能怀远思亲,遥寄祝福。今年,一切又回归到熟悉的线下模式,最可贵莫过人间烟火。


在节前,人们或早早制定出游计划,看看久未蒙面的世界;或做好订票攻略,定好闹钟随时准备抢票;大家的出游热情得到“史无前例”的释放,多次将“一票难求”送上热搜。


小说家劳伦斯的那句话,最能描摹这种心境:“一种必须出发的紧迫感突然袭来。不仅如此,还得朝着某个特定的方向。于是就成了双重的紧迫感:非动身不可,还得知道往哪里去”。


诚哉斯言,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中秋节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底色。中秋节既是团圆时刻,也是休闲放松的假期。此时此刻,“出发”是最大的主题,“在一起”则是最终的价值所向。


▲9月28日,旅客在首都机场航站楼“星光璀璨·照耀万家”主题节日景观合影拍照。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在一起”是停下忙碌的脚步,大闸蟹端上桌,小酒倒起来,把酒言欢共叙家常;“在一起”是携家带口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五湖四海到四面八方,感受别样风土人情,为假日经济添把火。总之,“在一起”感受生活,就是中秋最大的节日意义。


于“在一起”中,我们感受月圆风清的浪漫。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天穹中的一轮清辉,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这样的夜晚望向月亮,心头升起百般滋味,笔下写尽秋思情愫。正可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此刻的“在一起”超越时空,这份独特浪漫,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于“在一起”中,我们体味家的温情脉脉。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最温馨的小共同体。中秋节,我们虽不似先人祭月、作诗,但“家庭团圆”的感召却延续至今。今年的中秋、国庆连休8天,在这个超级假期,许多人和父母“在一起”过中秋,不再是一件难事。当我们跨过山河、穿越人海,推开家门,风尘仆仆地说一句“我回来了”,一切都值了。


▲9月28日,在北京西城区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涭水河分校,小学生展示各种奇思妙想的“粘土月饼”。图/新华社


于“在一起”中,我们传承家国一体的共同信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印刻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有情愫,也是中华民族骨子里永不改变的血脉基因。今年中秋国庆双节齐至,更有一种别样的家国况味。家的温馨,国的尊严,在这一刻,达成了完美的契合。


“在一起”,从你到我,从家到国,是个体与个体的连接,是生命对生命的召唤。“在一起”一点都不虚幻,而总是与我们可触摸的周遭相关。它是大地、河流,是高山、蓝天,是汹涌的人潮、沸腾的烟火,等着我们去经历、去感受、去分享。


而在我们中秋团圆之时,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在一起”。他们有的值守岗位一线,有的保家卫国,有的远在重洋,各种各样的原因,给他们留下了节日遗憾。但正是很多人的无法“在一起”,让更多人能够“在一起”,在此,我们也要向他们致敬。


人间团圆,是最美的烟火气。此时此刻,萍水相逢也好,山河故人也罢,我们都要向你送上最美好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在这个假期过后,每个人都能满格充电,满血归来,并开始暗暗期待下一次相逢。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