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莫斯科行动》根据中国第一桩跨境追捕真实案件改编。


截至今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莫斯科行动》,导演邱礼涛今年已经为内地观众交出了4部电影。尽管有几部算是几年前的存货,但每年平均3部电影的产量,已成为邱礼涛多年创作的常态。有一次在香港堪景时,他甚至意外发现,一家影院同时在放他执导的三部电影。


他是如何保持旺盛创作精力的?接受新京报的专访时,邱礼涛表示,最重要的是喜欢,只要喜欢这个东西,创作过程就会很享受。每次接到一部动作片,邱礼涛都想做出一些不同的尝试,为一些动作戏寻找可能发生的场景,希望给观众带来一些新鲜感。《莫斯科行动》根据中国第一桩跨境追捕真实案件改编,邱礼涛在尊重案件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除了火车之外,还建造了地下水宫、火箭基地等场景,为观众奉上最震撼的视听盛宴。


【背景】

真实案件很猖狂,影片压缩时间线


电影《莫斯科行动》取材自1993年震惊世界的真实案件——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改革开放后,大批中国商贩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被人们戏称为“倒爷”。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动荡,经济衰败,卢布贬值接近崩溃边缘,商品供应极度匮乏。大批中国商贩把鞋帽、罐头食品等轻工业商品贩运到俄罗斯,赚取高额利润,也有的换回了相机、工业设备,甚至飞机。


邱礼涛在搜集资料时发现,当时很多俄罗斯警察的枪里已经没有子弹,因为子弹都被用来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他还看到一个新闻,那时候中国第一代“倒爷”牟其中,真的拿一些商品从俄罗斯换回来一架飞机。而电影《莫斯科行动》中刘德华饰演的瓦西里,也是在俄罗斯有通天本领的“倒爷”,在废弃的火箭发射基地,也搞来一架飞机。


而北京通往莫斯科的K3次国际列车,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线,则成为犯罪分子的罪恶欲望的源泉,中国“倒爷”们携带着大量的货品和巨额现金在这趟列车上频繁穿梭。


1993年5月26日,K3次列车照常从北京出发,六天六夜后将到达莫斯科。到达二连浩特之后,中国乘警下车,列车上短暂的平静即将结束。26日晚,列车驶入蒙古境内,几名手持瓦斯枪、匕首的劫匪走过一节节车厢,开始打劫乘客身上的财物。在此后的10个小时内,共抢得2600多美元、2000多元人民币、金戒指等财物。期间,一名女性乘客甚至在车厢内遭到了劫匪们的凌辱。劫匪作案之后,跳下火车逃跑。


《莫斯科行动》剧照。 文咏珊饰演真真。


作案前,这些歹徒假扮成乘客与其他人搭讪,确定哪个有钱,谁带的什么货,踩点之后跟同伙“点道”,互相串通然后分头作案。电影中,文咏珊扮演的真真就利用自己的优势负责在火车上“踩盘”,作案前进行实地侦察,把车里面富豪的信息传递给同伙,令作案目标更加明确。


5月27日,列车刚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又有两伙劫匪相继上车,对乘客实施抢劫。从5月26日至31日,K3次列车上共有4伙匪徒抢劫旅客财物,多名旅客被打伤、刺伤。


据公开资料,K3次列车属于跨国列车,列车乘警不能跨国执法,列车到了中国境内最后一站二连浩特之后,中国乘警必须下车。在列车驶出中国国境到抵达莫斯科期间,本应由俄罗斯乘警上车执勤,但俄方并未在车上配备警力。因此这趟列车,存在一个非常大的“治安漏洞”。


时任北京铁路公安局宣传处副处长的艾安军回忆,犯罪分子之所以如此猖狂作案,是因为他们以为在跨国列车犯罪,中国警察管不着,外国警察管不了。案件发生时,当时的艾安军37岁,参与了这起案件的侦办,还写过一篇关于此案的纪实报告文学《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邱礼涛拍摄《莫斯科行动》时,便邀请了艾安军作为影片总顾问。


跨国列车大劫案情节严重,中国警方对此案非常重视,立刻成立了专案组进行调查,经过5个月的跨国调查追踪,先后将60多名涉案罪犯捉拿归案,并立刻将其引渡回国,让他们接受法律的制裁。


《莫斯科行动》剧照。 火车上的劫匪正在等待合适的作案时机。


1994年4月,法院对这60多名罪犯作出了最终审判,其中31人判死刑或无期徒刑,10多人被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然而,这起案件并没有因此终结,还有多位涉案人员在逃,其中包括几个团伙重要成员,中国警方也并未停止调查追捕。直到2011年,距离案发已经过去了18年,在中国警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俄列车大劫案的剩余在逃罪犯终于尽数落网。


当然,在《莫斯科行动》中,为了故事节奏,邱礼涛并没有将故事线拉到18年,而是在尊重真实案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艺术创作,将时间压缩,故事集中在案件发生后,中国警察如何实施跨国缉匪的过程。


【拍摄】

请建筑专家当顾问,买车厢拍动作戏


每次接到一部动作片项目,邱礼涛都想做出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中俄国际列车大劫案这个题材,香港导演麦当杰1995年改编过一部电影《中俄列车大劫案》,内地在2018年也拍过一部电视剧《莫斯科行动》。邱礼涛问自己,还能拍什么?他试图寻找一些动作戏可能发生的场景,希望给观众带来一些新鲜感。


除了火车这种必须要拍的场景,邱礼涛还加入了火箭基地。以前苏联造了很多火箭,解体之后,这些地方基本就荒废了,邱礼涛就在电影中还原了这一场景。


邱礼涛也希望在电影中呈现一些莫斯科比较有标志性的场景,来呈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这些场景起码在中国是没有的。邱礼涛想到了下水道。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有下水道,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建,去莫斯科旅游,下水道都是一个旅游景点。邱礼涛想在电影中打造一个地下水宫,拍一些在下水道展开的动作戏,这在之前的华语电影中是很少见的场面。


《莫斯科行动》剧照。 下水道追逐戏。


为了还原真实的地下水宫,剧组邀请了一些俄罗斯顾问。剧组的美术团队里,有一个成员在意大利读建筑,是博士研究生,对于欧洲的建筑风格非常了解,称得上是一位专家。虽然他只有30多岁,邱礼涛却很尊敬地称他“老师”。他大部分时间在大学里教书,但对电影很有兴趣,之前参与过两部电影,这次在《莫斯科行动》里负责下水道的场景还原。


作为一部犯罪动作片,电影《莫斯科行动》用顶级工业化水准严格打造,在实景搭建的硬核大场面中真打真炸。不过,邱礼涛是从香港电影工业中摸爬滚打过来的,在那个低预算、赶工期、高效率的片场时代,锻炼了邱礼涛灵活的应变能力。即便在如今预算充足、拍摄工期不是那么紧张的前提下,之前积累的丰富经验依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邱礼涛还是摄影师出身,在这方面经历的训练也比较多,他有足够的经验去应对各种拍摄上的不便。


为了拍摄《莫斯科行动》中大量的火车动作戏份,剧组买了两节车厢,租了两节车厢,又1:1实景搭了四五节车厢。


比如为了拍摄火车戏份,在狭窄的火车车厢内拍出精彩的动作戏,剧组买了两节车厢,租了两节车厢,又1:1实景搭了四五节车厢。拍摄之前,邱礼涛和其他部门开会讨论,火车内的戏要怎么拍。最初的方案是,将一些景片拿开,这样就有足够的空间去拍摄一些动作戏。但后来邱礼涛想了想,还是放弃了原先的方案,“如果拿掉景片,你拍出来就没有那种局促感,如果在一个很小的房间,你去克服一些问题,才能拍出那个空间”。这种拍摄方式,拍文戏还好,但拍动作戏的时候,就给武行制造了不少麻烦,最后在大银幕上呈现的火车动作戏设计感很强,惊险大气。


【专访】

一家影院同时有我三部电影在放


新京报:你的电影基本不会给观众一个大团圆结局,都会留个遗憾,比如《莫斯科行动》中文咏珊和刘德华饰演的两个角色,结局都挺悲情的。你本人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

邱礼涛:我希望我不是吧,但是人生总是有遗憾,我觉得人生其实都是不开心的时候多一些,遗憾多一些,人生就是这样。我的电影也不是故意要有一个悲观的结局,我自己看电影或小说,很多时候都是那些(悲观的结局)比较打动我,但这也不会让我的生活变得消极。我希望自己的电影也能够打动观众,让他们有一个共情。


导演邱礼涛和刘德华在《拆弹专家2》拍摄现场。


新京报:这几年你和刘德华的合作比较密切,聊聊和他的合作吧。

邱礼涛:我们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合作了,大家认识很多年,过去几年合作比较多。因为中间隔了很多年没合作,拍《拆弹专家》的时候我们讨论比较多,后面几部戏就越来越有默契。跟他合作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在于,他有意见,但最后都是让我决定。因为我是导演,大部分都是从制作方面去想,要兼顾很多不同的范围,而他能从演员的角度去想,所以跟他合作很开心,感觉有人可以帮到我,还给我很大的自由度,他是好人一个,不会去难为别人。


新京报:今年到目前为止,你已经有4部作品在内地院线上映,这种高产量十分惊人。

邱礼涛:去年我就拍了三部戏,《莫斯科行动》《海关战线》《东方华尔街》。我一年拍几部电影,很多年来都是这样。另外电影发行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今年上映的三部片子,《暗杀风暴》是2018年拍的,《扫毒3》和《绝地追击》是2021年拍的。2017年,有一次我们去一家电影院堪景,我们同事突然告诉我,说这家影院有我三部电影同时在放,《拆弹专家》《原谅他77次》《失眠》。哈哈,也就是说,在同一家影院,同一天你可以看到我的3部电影。


新京报:那你是如何保持旺盛创作精力的?

邱礼涛: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喜欢这个东西你就可以。其实你不喜欢也可以,只是会痛苦一点儿。好比有人喜欢踢足球,每个星期都会去踢一次。也许对我来说差不多也是这样,我喜欢做这个工作,就不会觉得很痛苦,创作过程也很享受。当然,有些时候也会遇到难题,但总体来说都是开心的。


新京报:你在拍摄中遇到难题都怎么处理?

邱礼涛:其实总能处理,很多时候会不开心。今天收工了回去,有些时候差一点点的东西就会让你觉得不忿,又无法重拍,好像通常就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举个例子,有一场戏演员哭了,在现场看的时候,很感动,但是收工回去之后,就想为什么哭?其实不哭会更好。很多时候错误都是现场的决定导致,但是这个错误也是自己去想的,有时再一想,因为创作其实没有对错之分。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