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著名导演郭宝昌因病于10月11日在北京离世,享年83岁。得知此消息后,众多导演、演员纷纷发文悼念。


郭宝昌和李卓群一起准备京剧《大宅门》。李卓群供图


电视剧《大宅门》家喻户晓,后来这部作品相继被搬上话剧和京剧舞台。李卓群是京剧版《大宅门》的导演,也是郭宝昌导演的学生。她说,“本来这个月21日,我们就能见到老爷子,那是他新书(《大宅门》长篇小说)的首发。我们已经将近一年没有见到他。他生病后怕别人担心,一直瞒着我们。”


京剧版《大宅门》已经翻新到第四版,在全国巡演超过百场,受到了国家和有关单位的重视并力推,这让郭宝昌特别欣慰。李卓群回忆,去年秋天,郭宝昌来剧团看年轻演员们,当时他的身体状态还挺好的,“他问我新戏筹备的情况,提到想把京剧版《大宅门》第二部搬上舞台。”


李卓群说,老爷子只有在宣传期时才出来帮我们站台。排戏时,他怕给人带来压力,每次都悄悄地自己搭车来看我们,默默坐在最后一排。去年郭宝昌老是跟自己念叨,“孩子,来不及了,来不及了”,她不知道对方指的是什么,但能够感受到郭宝昌的紧张感。


“他在创作长篇小说《大宅门》。我们叫他出来看戏,他说‘不行,卓群,我现在从早上8点一直要写到晚上11点’。平时写作,他都是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然后再让人敲到电脑里。生病的后期,他桌上永远摞着高高的资料书,自己钻到书后面写作,要跟他说话必须绕过书才能看到他。他不停地写,似乎在跟时间赛跑。”


李卓群表示,《大宅门》可以说是郭宝昌的整个生命,他们之后会尽全力继续把这个大IP做好、做新,也会努力把杨九红和白景琦的故事延续下去,“《大宅门》不仅是北京的题材,更是全球华人经典IP。我希望接下来在不同的剧种或者艺术门类里,把《大宅门》后续的故事呈现给大家,把他用一辈子在做的事情延续下去。”阅读全文>>>




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曾在1860年遭受英法联军的纵火焚烧,后在1900年再次被八国联军劫掠,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从此流落海外。近年来,我国对圆明园文物的回归做出了不懈努力,不少国宝得以重回祖国。


10月13日,嘉宾在参观回归的圆明园石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0月13日,“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北京圆明园博物馆举行。展览集中展示了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此外,圆明园博物馆正式揭牌,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同步启动。


7根石柱历经百年辗转,终于重新回归祖国怀抱。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建筑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


2023年3月至6月,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义顺利入境。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21日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经鉴定,这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开幕式上还公布了去年以来北京重要考古成果。自2022年以来,北京完成考古发掘71项,考古发掘面积6.5万平方米。考古发现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宫、金中都、长城、正阳桥遗址四处。


第一批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步发布。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平谷区上宅遗址、门头沟区东胡林人遗址、房山区庄亲王园寝共四处遗址列入第一批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阅读全文>>>




阿富汗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交界处,地震相当频繁。当地时间10月11日,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省发生6.3级地震。这是该地区五天内再次发生6级以上强震。本月7日,赫拉特市附近接连发生两次6.2级地震,此后还有多次余震,造成数千人伤亡。



联合国难民署亚太局发言人巴贝尔·巴洛赫(Babar Baloch)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此次阿富汗西部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令人担忧,当地大部分房屋都是泥土房,其强度不足以抵挡地震的袭击,由此导致伤亡惨重。


巴洛赫指出,阿富汗人过去40多年来一直经历着艰难的时期,目前有350万人流离失所,大约290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此次地震发生后,阿富汗的脆弱性再次凸显。


妇女和儿童在任何人道主义或自然灾害中都首当其冲。许多阿富汗妇女和儿童生活在偏远的村庄,这些地区的房屋是泥土屋,他们和所有其他阿富汗人一样受到地震的影响。阿富汗以前发生过很多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干旱等。冬天即将来临,因此对于许多普通阿富汗人来说,生活将非常困难。


阿富汗地震灾区景象。联合国难民署供图


在最近发生的这场悲剧中,联合国难民署正在该地区提供援助,我们在赫拉特省赫拉特市设有办事处。我们试图为受影响的人群提供庇护所以及其他能提供的帮助。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一切帮助,因为他们失去了房子、失去了所有,一个家庭经历如此多的破坏并不容易。


阿富汗人民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有近290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现在,许多人已经跌入贫困线以下,在阿富汗生存或维持生计非常非常困难。


我们需要更多相关方挺身而出,不仅仅是国家,还有企业、金融机构、个人,他们可以尽己所能支持阿富汗人民。尤其是这个时候,这些灾区的人很快要面临严冬。如果没有庇护所、没有家,他们将面临更多的苦难。我们需要更多资源来继续为阿富汗提供援助,这些援助必须立即及时到位。阅读全文>>>




巴以新一轮冲突持续升级,目前已造成上万人伤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美国中央司令部当地时间10月10日宣布,美国海军“福特”号航空母舰已抵达地中海东部,以展示对以色列的支持。紧随“福特”号航空母舰后,当地时间12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抵达以色列,重申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


10月12日,访问以色列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左)在特拉维夫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举行会晤。图/新华社


但是,布林肯乃至拜登本人纠结的外交话语却耐人寻味。


10月11日,拜登在重申对以色列“绝对支持”之余,首次以较明晰的措辞敦促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保持克制,遵守“战争规则”。而在布林肯与内塔尼亚胡发表的联合电视讲话中,尽管内塔尼亚胡竭力“控盘”,试图营造美国的支持中也包括支持以色列“无休止报复”和“彻底消灭哈马斯”的镜像,但布林肯非但未接话茬,反倒用较前一日拜登更明确的措辞,提醒以色列,随着军事行动的进行,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预防措施以避免伤害更多平民。


一面“永远支持”,一面又吞吞吐吐,美国高官纠结的背后,是随着形势迅速发展而滋生的无奈。


无论如何,哈马斯发动的恐怖袭击都伤害了美以两国的颜面,且将拜登精心策划的“中东路线图”搅得稀烂。特别是,哈马斯此次行动无差别针对平民,让同情巴勒斯坦人命运、不满内塔尼亚胡的大多数人也对其表示谴责。兼之,特朗普利用在位时对以色列的“偏爱”拼命抢占“政治正确制高点”,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一再“补锅”,不惜调派两位前排阁员和航母编队,千里迢迢“赶场”。


但随着哈马斯为时仅数小时的袭击退去,以色列对240万加沙居民长达16年的封锁、围堵和轰炸,尤其是对与哈马斯无直接关系的约旦河西岸被占领土日复一日的扩建、暴力和挑衅,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密度在全球范围传播。


这让以色列随后发起的“70年来最大力度空袭”和彻底封锁,受到国际社会强烈反对,并戏剧性地逆转了舆情风向:人们仍然谴责哈马斯的暴恐行径,却开始拒绝“只追究一头”的导向性话术,并越来越强烈地呼吁以色列“把恐怖分子和平民区分开来”。


10月12日,在加沙城,人们走过被以色列军队空袭炸毁的建筑。图/新华社


“阿克萨洪水”袭击发生之初,欧盟扩大专员奥利弗·瓦尔赫利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欧盟将冻结对巴勒斯坦的人道援助,引发爱尔兰、卢森堡、西班牙、法国等多数欧盟国家的强烈不满,并最终迫使前往阿曼与海湾国家官员进行紧急磋商的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11日澄清,称“不会冻结”。


部分舆论指出,海湾国家不论和哈马斯、以色列关系如何,都普遍对美欧事发伊始“只谴责哈马斯施暴,却罔顾以色列淫威”的“拉偏架”策略不以为然。


这种纠结同样出现在美国:在最初近乎一边倒的躁动后,对美国一味迁就以色列政策的批评重新抬头,民主党内部更出现了“进步派”和建制派在这一问题上的尖锐对立。


在联合国等国际平台上,总体的舆论基调也逐渐向“反对一切暴力、协商解决问题”的传统“坐标轴”靠拢。所有这一切,都促使在面临选举压力的拜登政府高官们不得不且行且纠结:既要“姿态、身位正确”,又不能授人以柄。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设计 朱静晖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