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北京圆明园博物馆举行。展览集中展示了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此外,圆明园博物馆正式揭牌,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同步启动。


本届北京公众考古季结合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开展,为期两个月,将组织开幕式和体验考古、专题展览、云端展示、学术交流、考古进校园5大板块在内的14项活动。


圆明园博物馆正式揭牌,工作人员在“圆明园博物馆”牌匾前留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7件石柱文物回归,应在民国时期流出中国


开幕式上,7根石柱历经百年辗转,终于重新回归祖国怀抱。观众可在圆明园石柱回归展上与它们相见。


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建筑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


10月13日,嘉宾在参观回归的圆明园石柱。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在北欧参加活动时,与挪威的科德博物馆前馆长爱兰德(Erlend)结识,后应邀参观科德博物馆。参观过程中,他看到了圆明园石柱的展示,当即向爱兰德馆长表达了希望圆明园石柱能够回家的愿望。


2013年12月,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最终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石柱运回中国,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2023年3月至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推动,海关总署密切配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北京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的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义顺利入境。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21日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嘉宾在参观石柱,墙上挂着的西洋楼铜版画,标注了石柱可能存在的位置。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经鉴定,这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向相关方面颁发捐赠证书,向北京市文物局颁发划拨文件。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同主办,共展出文物、照片等约50件(组)。


展厅同时展出了圆明园遗址老照片。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展览上呈现了回归石柱和现存石柱的对比图。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发布新宫遗址等四大考古新发现


开幕式上还公布了去年以来北京重要考古成果。自2022年以来,北京完成考古发掘71项,考古发掘面积6.5万平方米。考古发现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宫、金中都、长城、正阳桥遗址四处。


新宫遗址是北京首次发现的夏商周时期双环壕聚落遗存。5月30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新宫遗址等重要考古成果。新宫遗址本年度考古又有新发现,两年考古发掘面积共1.3万平方米,发掘夏商周、两汉、辽金、明清等时期遗迹单位900余处,包括半地穴房址、陶窑、殉马等,出土彩绘陶器、玉器、石器、金耳环等重要文物。该遗址在夏商周时期的文化内涵,以燕山南麓京津冀地区的土著文化大坨头文化为主,也受到了中原地区和欧亚草原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不但是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有力实证,还生动再现了青铜时代燕山南北与北方草原地带文化和人群交流交融的历史。


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史称金中都,今年正是北京建都870周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北京金中都考古新发现。西城区右安门内发现了早晚两期建筑组群。其中的晚期建筑组群由位于同一轴线上的南北两座大殿和东西对称的廊房组成,这是金中都考古首次发现的大型官式建筑。与目前国内发现的金代皇家三开间大殿的规格类似。结合文献记载,初步推断早期建筑组群可能是辽代的义井精舍,晚期建筑可能为金代皇家寺院大觉寺遗址。遗址出土的5件金代玉册,印证了《左传》“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的记载,是金中都作为金代政治中心最直接的实物证据。本次考古发现是研究金中都城市规划、建筑布局与皇家礼制的重要资料。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配合保护工作,考古工作者在八达岭长城西段考古发现了敌台、马面、登城便门和部分长城墙体。实心敌台顶部修建的石砌炮台设施,在北京地区是首次发现。在一座建筑基址内出土59枚石雷,摆放整齐,初步判断为长城沿线存放武器的库房,这是北京长城考古首次发现此类性质的建筑。在60号、61号敌台内侧发现400多枚石雷,是北京历次发现之最。


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城内城正南门,其前面的桥梁正阳桥是内城城门外单体最大的一座。继2021年发现正阳桥东南侧镇水兽之后,考古队员又发掘出正阳桥桥体的东南部分。正阳桥遗址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该遗址今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市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发布


第一批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步发布。通州区路县故城遗址、平谷区上宅遗址、门头沟区东胡林人遗址、房山区庄亲王园寝共四处遗址列入第一批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据介绍,北京市文物局于2023年开展了第一批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本次市级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的主要目的是“以评促建”,以培育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目标和标准,分批启动北京市级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逐步构建国家和北京市两级(国家级、市级)两类(立项、挂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体系。引导各区提升遗址保护管理水平,科学选择遗址保护展示路径,重视管理机构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


北京市文物局将在未来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并做好配套规则、制度设计,逐渐形成一套完备的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评价管理体系,指导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