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自2019年1月北京破产法庭成立以来,共计受理的民营企业破产案件占全部案件数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通过重整、和解等司法挽救程序救助的民营企业达44家,为企业引入投资719亿元,稳定职工队伍近6万人。”10月16日,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的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谭劲松介绍道。


为充分保障民营企业重整的期限利益,化解债务危机,维护企业运营价值,北京法院建立了民营企业快速挽救机制。“一方面,前移司法挽救关口,充分利用预重整机制优势,第一时间识别企业的重整价值,并在预重整阶段指导管理人开展招募投资、清产核资、沟通谈判等各项工作,提升重整效率和成功率。对于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充分挖掘企业发展潜能,及时引导企业由破产清算转入重整。另一方面,对于简单重整、和解案件,通过依法适用最短期限,并联流程环节,有效缩短程序周期,实现企业第一时间回归市场。”谭劲松表示。


发布会上,谭劲松通过典型案例介绍了北京法院的具体做法。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曾是我国独立汽车研发机构的头部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在该公司重整案中,法院及时帮助招募战略投资人。投资人擅长汽车设计、技术开发和销售,协助填补企业业务资源短板,为企业重整赋能升级。此外,法院快速裁定批准了重整计划草案,充分保障职工、小额债权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1300余万元职工债权全额现金清偿;担保债权实现全额清偿或变价受偿;普通债权通过分段清偿、“现金清偿+债转股”等多种组合方式提升清偿率。目前,重整计划已执行完毕,企业债务危机得以化解,核心资产得以盘活,新公司轻装上阵,聚焦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发展方向持续发力,企业实现做优做强。


在北京格罗伯体育休闲俱乐部有限责任公司重整案中,法院采取许可继续经营等举措,使该企业所属的四家高尔夫球场持续运营,不仅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现金流,而且未拖欠税款和员工工资。重整程序正值新冠疫情期间,体育文旅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在外部重整投资人招募困难的情况下,担保债权人转为重整投资人,出资6500余万元参与重整,为企业提供球场升级改造和经营管理的流动资金。将业绩较好的球场股权以及估值较高的应收账款作为偿债资源,并设立有限合伙企业持有前述偿债资源。债权人获得有限合伙企业的相应份额,在球场估值提高后可直接变现并退出,极大提高了债权清偿率。


此外,北京法院将跨境破产制度研究融入实践,探索互惠原则适用新方式,为在京企业依法稳妥解决债权债务提供制度保障。今年1月,北京法院适用法律互惠原则承认德国破产程序,办理了我国内地首例通过法律互惠承认外国破产程序的案件,对推动我国跨境破产制度发展、加强跨境破产协助具有积极意义。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