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市主办,中国农业大学、平谷区人民政府等承办的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将于11月2日至4日在北京平谷举行。这是一场规格极高的世界级农业领域盛会,届时,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科学家、农业高校校长将云集北京,分享最新农业技术成果,共论世界农业发展之路,一系列涉农重磅研究与报告也将随之发布。2021年世界粮食奖得主,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影响领域平台总监,水产养殖学家莎昆塔拉·哈拉克辛·蒂尔斯泰德(Shakuntala Haraksingh Thilsted)也将参会。

 

大会召开前夕,蒂尔斯泰德接受了新京报专访。蒂尔斯泰德表示,人们必须考虑到,地球上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水,不仅包括海洋水域,很大程度上还涵盖了内陆水域、湖泊、河流、湿地。当谈论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利用与水生食物有关的各种资源时,必须考虑海洋资源和内陆水体,研究如何利用这些水体中的食物资源。

 

蒂尔斯泰德还表示,过去中国在确保水体安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国非常关注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水域,在这方面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因此并不担心中国会走错方向。


2021年世界粮食奖得主、水产养殖学家莎昆塔拉·哈拉克辛·蒂尔斯泰德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中国是世界粮食和营养安全的领导者

 

新京报:人类的食物中,水产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常常被忽略,能否介绍一下,当前水产在全球食物中的地位?

 

蒂尔斯泰德:目前全球辩论、关注的焦点是陆上食品和陆上生产的食品。但是,为了实现全球粮食系统的转型,确保粮食系统、消费、供应链和生产中都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果我们不把水生食物也包括在内,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水产食品是指在水中、海洋中和内陆水域中发现的所有食品。它们不仅仅是鱼类,有成千上万种水生食物,包括动物源食物和植物源食物,还有海藻等。所有这些水生食物都非常有营养。因此,如果不把水产食品纳入膳食,我们就会错过确保膳食营养的大好机会。我们地球上有三分之二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因此,我们应该把地球上种类繁多的水生食物包括进来,而不是只专注于陆地上的食物。

 

同样重要的是,水生食物比植物源食物富含更多的营养物质。水生食物中的这些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也就是说,水生食物很大一部分可以被人体吸收。

 

新京报:此次受邀参加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是什么打动了你?你认为这场大会能给你带来什么?

 

蒂尔斯泰德:首先,这不是我第一次访问中国。多年来,我一直是中国政府科学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我大概来过中国10次。我想说的是,在水产食品生产方面,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国家之一,他们非常擅长生产罗非鱼等水产食品,这些食品也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中国的水产食品种类繁多,中国人食用的水产食品也多种多样。因此,对中国来说,参与全球水产食品系统相当重要。例如,中国可以继续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合作,确保他们学习中国在水生食物系统方面的经验。

 

不仅如此,令人惊叹的还有中国对科学和技术的重视。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对一些大学、政府研究实验室进行了大量投资,科学水平有了巨大进步,而且在食品和营养安全领域的一些迹象表明,中国正处于领先地位。

 

新京报:中国以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0%左右的人口,这对世界食物安全有怎样的帮助?

 

蒂尔斯泰德:我们都在为全球粮食系统的转型而努力。中国现在是世界舞台上粮食和营养安全的领导者。接下来还会举行2021年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的后续会议,中国是领导者之一。以中国拥有的影响力来看,会议影响力将是惊人的。这将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中国支持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家,确保他们能够推进粮食系统的转型。我们期待联合国粮食系统峰会以及与国际粮农组织的后续行动,中国也可以评估各国粮食系统转型的国家路径。

 

新京报:近年来,中国新疆的水产养殖受到许多关注,新疆是干旱荒漠地带,当地大部分土地是盐碱地,当地人利用盐碱地养殖海洋鱼类,你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否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

 

蒂尔斯泰德:是的,我确实认为中国的解决方案可以被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借鉴。比如,孟加拉国是一个地势较低的国家,由于海水的流入,盐碱地面积不断扩大。现在,人们对研究不同盐度的水生系统,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系统生产更多的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同时也是一个挑战,这些地区曾经是蔬菜生产区、水稻生产区,但现在已经不可能了,农业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不幸的是,随着时间和气候条件的推移,这些变化可能会越来越大,但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变化。

 

应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新京报:科技在未来食物,尤其是水产中的作用会是怎样的?哪些方面可能对未来的食物产生重大影响?有没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风险?

 

蒂尔斯泰德:目前科技的风险仍未知,我们仍需对此做更多研究。首先,我确实认为科技对未来食物的应用会继续下去,因为人们对实验室食品以及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的创新技术十分感兴趣。且科技应用将主要集中在较富裕的,拥有技术、知识和科学能力的国家,而较贫穷的国家将落后。我认为,为了我们人类,为了整个地球,我们应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即我们如何以更有效、更好的方式利用土地和水,生产我们想要的食物。不仅要考虑为日益增长的数十亿人口生产食物,而且,如果从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减少10%的食物浪费,对土地和水资源施加的压力也将随之减少。因为据估计,我们生产的粮食中有30%以上被损失或浪费掉了。

 

我们没有利用这些途径,相反,我们选择在实验室里生产粮食,发明生产食品的新技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通过研究循环生产系统来获得优势。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不仅要确保我们有足够的食物、生产的食物是有营养和安全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2023年9月20日,浙江舟山国际水产城码头,渔民们将渔运船上运来的各类海鲜装车,陆续运往各地市场。图/IC photo

 

新京报:有一种说法,向海洋要食物,或者说向水域要食物。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通过这种方式能否改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这种方式存在哪些挑战?你认为这是否是未来的趋势?

 

蒂尔斯泰德:首先,我们必须考虑到,地球上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水,不仅包括海洋水域,很大程度上还涵盖了内陆水域、湖泊、河流、湿地。湿地是我们获取食物的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谈论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利用与水生食物有关的各种资源时,我们必须考虑海洋资源和内陆水体,研究如何利用这些水体中的食物资源。例如,来自西非部分地区的相当多的海洋食品被用作动物饲料。但与此同时,西非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相当严重。如果我们将这些海洋食品用于这些营养不良的儿童,就能满足他们对微量营养素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

 

因此,我认为,我们必须共同思考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和国家行动,以确保我们拥有的水域资源,无论是海洋水域还是内陆水域,都能为人类所用,为人类提供营养。尤其是全世界的沿海居民,他们依赖海洋,不仅是为了食物,也是为了生计和文化。我们要确保沿海居民的权利。因此,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以确保沿海水域的价值与内陆水域的价值平等共享,并考虑到依赖这些水域的居民的需求。

 

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要确保妥善管理这些资源,确保没有损失和浪费。我认为我们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在非洲,即使是丰收季节,损失和浪费现象也非常严重。因此,在丰收的季节,如果向渔民提供太阳能烘干技术,确保捕获的鱼类被适当烘干和储存,然后把这些鱼留到淡季,这样渔民利用丰收季节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我们必须确保那些依赖海洋资源的人们拥有适当管理其资源的知识和能力。我认为这是可以做到的。一旦他们掌握了适当的知识和技术,他们就会照顾好这些资源,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计。

 

我确实认为未来的趋势有时很难预见,因为现在随着气候变暖,我们看到鱼类和物种的移动。例如,由于热带地区海水正在变暖,鱼类物种不再靠近这片水域,而是向更远的地方游去。这意味着小规模渔民能捕到鱼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对鱼类种群和他们获取食物的机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这些来自海洋的食物都是“超级食物”,它们能为你提供所有微量营养素。气候变化将对人类造成长远影响,我不知道我们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不过,幸运的是,我们正在努力减缓气候变化。

 

应在生产和消费的食物中使用多样性食物

 

新京报:在中国,耐盐碱的水稻、大豆、玉米等育种在快速推进,中国的养殖水产品占全球60%以上,在你看来,中国的水产养殖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如何提升?

 

蒂尔斯泰德: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生产国,例如,中国向拉脱维亚和其他国家出口的鱼类数量都是世界第一。这是中国农业的一个巨大领域,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大量的水产食品,同时也出口了大量的产品。

 

因此,可以想象,过去中国在确保水体安全方面做了多少工作,包括如何使用水源,如何照顾这些水域,以及在生产系统中使用多少抗生素等。可以看到,中国在确保生产系统更加环保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政府和企业在水产食品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中国也非常关注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水域,中国在这方面有大量的研究人员,因此我并不担心中国会走错方向。

 

新京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提升食物供给能力方面,你是否有一些建议?

 

蒂尔斯泰德: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中国,我认为它适用于所有国家和所有人群。提升食物供给能力对人类、地球和自然环境都有好处。如果我们从上世纪30年代的绿色革命出发,我们就会看到更加多样化的系统。此外,如果我们的食物摄取模式更加多样化,我们就不必每餐都吃大米。我们还可以利用许多其他食物以及属于不同文化的食物。因此我认为,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在生产和消费的食物中使用多样性食物。这样做对人类和地球都有好处。

 

与此同时,我很高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在中国举行,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会议组织者聚集了来自亚洲、非洲、许多不同国家的与会者。因此,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就我们应该如何前进提出非常不同的观点。

 

新京报记者 姚远 周怀宗

编辑 张磊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