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11月7日,由中国科技馆主办的“音乐秘境——沉浸式音乐科技体验展”向公众开放,带领观众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破解音乐背后的科技奥秘。展览持续至2024年2月29日,地点为中国科学技术馆短期展厅。


展览围绕“音乐如何起源发展”“音乐如何更加美妙”“音乐如何更多可能”“音乐如何创造未来”四个问题,设置“中西古乐坊”“音创实验室”“爱乐俱乐部”“未来音乐厅”四个展区。展览通过10余个沉浸式空间和46件互动展品和艺术装置,让观众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科学知识,探索音乐对人的心理及大脑的影响,引导观众在多感官的体验中感受音乐与科技的融合之美。


观众在听世界已知最古老的音乐制品、距今约3.5万年的德国霍勒.费尔骨笛的模拟声效。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步入序厅,观众可以聆听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和远古人类创造的原始乐音。廊道两侧以光影和动态影像的方式讲述音乐起源的假说,音乐或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或来自劳动时的呼喊,或是巫祝的吟唱、异性求爱的表达……每一种解读都为音乐的起始点注入了神秘的色彩。


“中西古乐坊”通过对古代中西方的乐器、乐律与乐谱的展示,讲述人类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各种古老乐器,聆听它们穿越时空的清音;了解三分损益律和十二平均律的由来和计算方式;欣赏一场汉代的宫廷乐队合奏,在“金声玉振”中,感受古老的中华礼乐文明。


展出的蜡桶留声机。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音创实验室”通过丰富的互动方式,深入浅出地向观众揭示乐器的发声原理和乐音的奥秘,用生动的事例讲述科技如何推动乐器的改良与创新,如何拓宽音乐的表达形式。在海滨沙滩的氛围空间中,观众可静静欣赏无人钢琴的精彩表演,了解钢琴的发展历程;穿过电子音乐时代廊道,观众可以感受电子乐的独特魅力。进入沉浸式数字体验空间,观众可以感受音乐和数字影像的双重震撼,获得全新的视听体验。


什么是通感?音乐与人的心理和大脑之间有什么联系?科技如何改变我们欣赏音乐的方式?在“爱乐俱乐部”展区,观众将找到答案。展区设计了多种交互形式,观众可沿着“通感专线”,通过视、听、触、嗅等多感官体验,“看”到音乐的色彩,“闻”到音乐的气味。观众还可戴上VR设备,观看艺术家在不同音乐中看到的幻境。在充满怀旧色彩的“神曲”录像厅,观众还可以重温那些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神曲”,解开“神曲”为什么洗脑的疑问。


清华大学团队的作品“宇宙八音盒”。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未来音乐厅”展区从音乐可视化、体感音乐游戏、AI作曲、脑波音乐、科研数据可听化等方面,展示当代最新科技为音乐创造的无限可能。通过音乐可视化技术,将音乐转化为变幻的图像,让观众看到跳动的旋律跃然眼前。电子科技大学参展的作品脑电波协奏曲,让观众只需沉思默想即可创作出独特的脑波音乐。清华大学团队设计的“宇宙八音盒”艺术装置,让观众能够听见宇宙八方的音乐与地球音乐之间的同奏,实现“天地共鸣”。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