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在福建晋江举行的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女子组决赛,于凡(右二)和北师大女足队友庆祝夺冠。 图/新华社


中国女子足球近来在不同层面经历了不同的悲喜。


11月1日,中国女足国家队在巴黎奥预赛第二阶段末轮比赛中战平韩国队,遗憾无缘下一阶段赛事,队史第二次未能获得奥运会入场券;中韩之战的前一天,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女足点球大战击败巴西保利斯塔大学,捧起第二届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女子冠军奖杯。中国女足奥预赛征程的失利令人叹息,北师大的胜利则让外界看到中国女足希望的种子依然在倔强生长。


北师大后防中坚、北京女足队长于凡参加了两届大体联世界杯。近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这名00后姑娘强调的是球队在本届赛事的收获以及更重要的一点——踢球与学业并不矛盾。


悲与喜

踢飞点球“天黑了”,队友进球“天亮了”


这是23岁的于凡第二次代表北师大参加大体联世界杯。首次参加该赛事时,当时刚上大二的她是队里小将,经过几年女超联赛磨炼,如今读研二的于凡已经是北师大的后防中坚。


上届赛事的细节在于凡脑海中已经有些模糊,她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的情绪,“那时候压力更大,因为是首届比赛,又是在中国举办,大家非常非常渴望冠军。”这一届比赛,球队已经卸下了心理包袱,挺进半决赛后,北师大主教练、前国脚毕妍告诉队员:“我们已经完成任务了,大家接下来要享受每一场比赛,不要在意结果。”


以4胜1平的不败战绩夺冠看起来“很顺”,但亲历者深知过程并没有那么简单。第二轮面对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场面占优的北师大先丢一球,于凡第44分钟扳平比分。易边后,北师大再入两球,以3比1取胜过关。


北师大女足凯旋回京,球迷在机场热情接机。 天天体育视频截图


为球队扳平比分的功臣用“艰苦”形容那场比赛的进程,“我们先丢球,而且场地比较湿滑,创造出来的几次机会又没有打进,所以大家有点急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场比赛的最大的对手是我们自己,如果那天没有拿下,后面可能也不会顺。”


关键一役为球队扳平比分后,于凡在冠军争夺战经历了悲喜两重天。经过加时赛鏖战,北师大与巴西保利斯塔大学战成2比2,只能通过点球决胜。由于对手首个点球被扑出,第5轮出场的于凡只要打进,就可以宣告北师大夺冠,然而她的射门击中立柱,双方前5轮点球战成4平。好在最后一轮对手点球未进,北师大则轻松命中,最终以点球大战5比4、总比分7比6问鼎。


那一幕让于凡心有余悸,“其实我上场罚球时非常有信心,但走到点球点时,巴西的球员一直在我右侧说着什么,从语气判断出不是很好的内容。所以当我站在球前看着对方守门员的眼睛时,有点生气,带着情绪踢出了那一脚,结果用力过大了……”


“当我转过身的时候,觉得天都黑了。不过看到对手接下来犯了和我一样的错误,感觉天亮了一半,我们最后那个点球打进,天一下就晴了。好在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如果没能夺冠,我就是‘罪人’了。”于凡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


无论是北师大教练毕妍,还是北京女足主帅于允,都从同一个角度来安慰弟子——来自对手的情绪干扰也是比赛的一部分,有过这样的经历后,日后再遇到类似场景,就知道该如何面对与处理了。


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决赛,来自北京女足的于凡(上排左二)和王婷(下排右一)均进入北师大女足首发阵容;来自杭州女足的邵诗雨(下排中)当选赛事最佳球员。 图/新华社


老带新

“不踢哑巴足球”,交流成捏合的手段


在代表北师大出战大体联世界杯的球员中,有职业女足球员,如北京队的于凡、王婷,杭州女足的邵诗雨;也有普通学生,如于凡在后防线上的另外3名队友,此前只踢过校园足球比赛。尽管大家同为北师大学生,但个人能力、比赛经验、技战术理解等方面的基础与水平不尽相同,如何把姑娘们捏合成一个颇具战斗力的整体,就成为一个有趣的问题。


这种捏合并非仅依靠主教练的调度和安排,“不踢哑巴足球”是同样关键的一点。对普通学生来说,她们面临的问题是没有踢过夜场、没有感受过现场那么多观众的热烈氛围,而对手又是以往没有遇到过的外国女足球员。有过职业比赛经历的队员,平时会把比赛心得告诉大家,即在场上怎么处理球,出现问题时如何调整心态。


除了场下交流,北师大队员在场上的即时交流更多。“我们在场上的沟通非常多,比如后卫线4个人一直在不断相互提醒,给彼此做保护,与前卫线的沟通也很多。”于凡介绍。


从比赛总体强度看,大体联世界杯要逊于国内的女超联赛,但于凡依然有着不小收获,比如见识不同国家的足球风格——德国和几内亚球队虽然整体技战术水平不高,但球员会利用强壮的身体进行对抗;巴西球员则依然强调个人技术。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北师大阵中有职业球员,法国和巴西也均如此,巴西保利斯塔大学队球员则一边上学,一边踢国内联赛。


“巴西队的个人能力确实强,尤其是两个边路球员。那场球踢到最后,只要她们边路突破,我就提心吊胆,疯狂找人,一定要做好保护。”于凡笑称,正因如此,在赛后颁奖与对方交流,从而得知对手是来自巴西女足联赛的球员时,全队都感觉收获了更多自信。


作为北京女足队长,于凡(左)还要和队友一起完成今年女超比赛任务。 资料图/新华社


学而思

比赛间隙写作业,踢球和学业不矛盾


北师大主教练毕妍曾介绍,目前球队年龄结构合理,从大一到研究生,基本每个年级的队员都有。作为职业球员,于凡等人临近比赛时,才会回到学校与球队合练。让她惊讶的是“学生队友”的自觉性,“校队和运动队的区别在于,运动队的教练比较多,配套设施更好,而校队训练只有妍姐(毕妍)带。”


虽然一个教练没办法同时关注所有人,但于凡发现,没有人会在训练中走神偷懒,很多北师大学妹会在训练结束后加练,专门练习传球、射门和力量。“我们训练完回先农坛,路过健身房的时候就能看到,都是我们女足队员在里面做力量。”于凡说。


校队和职业队的另一个明显区别出现在训练、比赛之余,不少队员需要利用间隙时间写作业。于凡说:“肯定要写作业呀,上一届我也是在赛事期间写作业。明年我研究生就要毕业了,也会弄毕业论文相关的材料。对我们来说,上课、写作业、训练和比赛都是同时进行。”她不仅没有觉得忙或累,反而还颇有成就感地给出总结,“我觉得,人的精力是可以被无限开发的。”


作为中国校园女足的传统强队,多名国脚先后代表北师大出战,她们都曾是北师大的学生。在于凡看来,学习与踢球是相得益彰的,“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对足球的理解也会提升。我们学校会开设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训练学这些课程,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你会更好理解教练设置的训练环节是为了什么?也能更好了解自己的身体,在出现伤病或不舒服症状的时候,能及时知道出了什么问题,就可以采取一些能更快缓解的方法。”


踢球对学业同样有着促进作用,曾有教练认为,“踢球好的孩子,学习也一定不差。”现代足球是复杂的综合性运动,在场上不仅需要有好的身体,还要有空间感和逻辑思维,这对球员回归学习时,也会有所帮助。


于凡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出了唯一的问题,“习惯职业球员的训练、比赛节奏后,可能有点难静下心长时间学习——会有些坐不住。”


中国的大学女足发展已经有了进步,整体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和北师大教练毕妍当时的梦想一样,于凡也计划着退役后当老师或是教练,让更多女孩子接触、了解、投身于女足运动。


新京报记者 周萧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