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导演高群书看来,《刀尖》讲述的是,在当时复杂动荡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选择和无奈。


2009年上映的“谍战大片”《风声》一举拿下了2.25亿元票房。导演高群书和原作者麦家第二次合作的电影《刀尖》于2018年杀青,历经五年,将于今年11月24日上映。

11月17日《刀尖》举行首映礼,第二天,导演高群书在工作室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这是继《风声》之后,高群书和原作者麦家“二度联手”打造的“谍战片”,《刀尖》一直备受关注。然而,《刀尖》被与《风声》相提并论,这却是高群书最不希望看到的事,采访中,他不停念叨着,“《刀尖》不是《风声》,不是《风声》,不是《风声》……”

虽然《风声》被看作是“谍战电影”的问鼎之作,高群书却不认为他拍的是一部”谍战片”,一来他认为“谍战”的定义过于模糊,二来他直言,自己只知道涉案片,《风声》就是一个典型的“警察审嫌疑人”的警匪结构。

《刀尖》聚焦在1940年的南京,讲述抗战时期的南京,日伪国共四方互相渗透,王牌特工金深水(张译饰)和林婴婴(郎月婷饰)与一群各怀心志的特工,抱着必死之心在刀尖之上行走的故事。同样,高群书也不认为《刀尖》是一部“谍战片”。在他看来,《刀尖》讲述的是,在当时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选择和无奈,用一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看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

缘起

对“金深水”这个名字印象很深


《刀尖》小说是高群书在机场偶然看到的,因为是麦家的新书,高群书买来很快就读完了。高群书之前就对麦家的另一部小说《暗算》中“金深水”这个名字印象很深,“我姓金,叫金深水”这句《暗算》中的对白同样出现在了《刀尖》第一页。看完小说高群书发现,《刀尖》跟《风声》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刀尖》写的是人物的成长。女主角林婴婴是上海一个富商的女儿,因为淞沪会战而全家遭难,最后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成为了一个“三面间谍”; 高群书说,“一个女学生蒙难之后,怎么成长为一个三面间谍,这个故事讲的是一朵玫瑰如何变成了尖刀。”而故事的另一个主角,男主角金深水原来是一个大学的高才生,后来因为妻女被日军射杀,最后也走上了抗日的道路,这两个人物的成长,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线。

张译和郎月婷分别饰演特工金深水、林婴婴。


跟《风声》相对孤立的环境不一样,《刀尖》中有战争,又有时代大背景。高群书看完之后给麦家打电话,说自己想改编成电影。麦家只问了一句,“你确定想改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这对老搭档一拍即合,麦家以很低的价格把电影版权卖给了高群书。

在选择演员时,高群书当时刚刚和张译、黄志忠拍完《国家行动》,彼此合作默契,感觉都意犹未尽。高群书说,张译本身的“稳重感”和金深水的人设很贴近,而尽管原著中的南京日伪政府的保安局局长卢敬瑜被称作“卢胖子”,和黄志忠的形象差距较大,但高群书觉得关系不大,“我也没有把卢敬瑜当作一个坏人看,他怎么也是一个局长,形象气质上也不会太差。”

《刀尖》剧照。黄志忠饰演局长卢敬瑜。


相对于男演员的确定,高群书坦言,当时并没有那么多合适的可以选择的女演员,林婴婴的年纪不大,找不到年轻女演员撑起电影,但是又不敢直接培养一个新人。正好那个时候高群书去看了电影《相爱相亲》(2017年)的首映,发现在片中出演的郎月婷和林婴婴江南大小姐的气质比较吻合,由于有“张译+黄志忠”两张实力“男主牌”在手,高群书感到心中有底,就这样定下了女主。

故事

1940年南京肃杀氛围的缩影


1940年的南京,日本军方、汪伪政府、重庆政府、共产党地下抗日力量,各怀目的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刀尖》集中展现的也正是在这错综复杂局势下步步惊心的“险”。

金深水原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与妻儿生活在江南水乡,生活平静美好。直到日寇杀进家乡,金深水眼睁睁看着妻子和孩子死在了日本人无差别虐杀的枪口下。为了杀日本人报仇,他成为了一名军统特工。电影中,重庆政府的密码专家白大怡落进汪伪手中。他的身份极为重要,虽然目前还没有叛变,但一旦泄密,后果不堪设想。杀掉白大怡是军统南京站的任务,刺杀没有完成,林婴婴接了下来,借抗日组织的力量完成了,林婴婴由此得到了军统南京站负责人革老的信任。

《刀尖》剧照。影片中展示出错综复杂局势下各种步步惊心的“险”。


接下来重庆政府下令组织内部自相残杀,原因仅仅是组织怀疑他们“不够忠诚”,这也使得金深水开始产生质疑。金深水在军统的介绍人陈耀是一个在战场上冲杀、很勇猛的人,因为受伤残疾,军统不留无用之人,导致陈耀自杀。高群书坦言,陈耀的自杀对金深水的改变是一个特别关键的节点,为了自身的安全,也出于对正义的向往,促使金深水开始思考,不能与军统这帮人再合作了。

《刀尖》以金深水的视角展开。在高群书看来,这是一个军统特务的觉醒,他从一介书生走向抗日,加入军统,在军统里又看到这么多黑暗,最后脱离军统,寻求更为光明的方向。

高群书说,自己做电影,有一点特别在意的就是,这部作品放10年、20年以后再看,是可以当纪录片来看的,《神探亨特张》展现的就是2012年的北京,《刀尖》也可以看作是1940年南京肃杀氛围的缩影。

【风格】

更像一部夹杂着黑帮片味道的历史片


拍摄《刀尖》,让高群书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大家不和《风声》联想到一起。在他看来,《刀尖》想做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命运,选择和无奈,实际上它更像一部史诗,“1940年的南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命运的飘摇,局势变化造成了他们关系的变化。”《刀尖》电影的后半部分,几个核心人物接连被杀害之后,呈现出一种仓皇和宿命感,前面都是在杀人,后面杀人者也同样难以逃脱被杀的命运。

虽然《风声》被看作是“谍战片”的问鼎之作,但高群书并不认可“谍战”这个标签。《风声》出于他的本意,是想拍一部涉案片,一个警察抓了几个嫌疑人,要审讯他们。但《风声》问世后,很多人都当成“密室逃脱”来看,高群书有点哭笑不得。“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密室,也不了解谍战片的划分,我只知道犯罪片、警匪剧,《风声》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去拍的。”高群书从小看《永不消逝的电波》长大,同时也很喜欢保罗·范霍文执导的电影《黑皮书》,“这些作品的重点都不是‘谍战’,而是身份,利用暗藏身份去搞破坏,基础还是行为的问题。”

在高群书看来,《刀尖》更像一部人物命运和时代相关联的历史片,其中夹杂着一点黑帮片的味道。


《刀尖》中也没有传统“谍战”作品中反转、抓卧底、传递情报等情节,剧情 “充满不确定性的真实历史”,在电影中那种极端的环境中待久了,很容易会丧失人性,唯有“人性经过了考验”,才能“越过这道刀锋”。在高群书看来,《刀尖》,更像一部人物命运和时代相关联的历史片,其中夹杂着一点黑帮片的味道,“1940年的南京,人究竟是怎么活着,怎么工作?立场是什么?怎么把别人杀死,自己活下来的?《刀尖》带有一定的史实性。”

表达

悬念在于,谁能活下来


高群书虽然酷爱看侦探小说,但是他从来不碰“本格推理”(“本格推理” 是推理小说的一种流派,又可称为正宗、正统、古典派或传统派。特点是以逻辑至上,通过逻辑推理展开情节。通常,在故事的前半段展现谜题,在故事进行到尾声时,利用理论的方式加以剖析、解说谜题),“本格太严密,太麻烦了”。他更加喜欢带有黑色电影气质风格的作品,比如展现复杂人性的《梅格雷探案》、“硬汉派”侦探小说代表劳伦斯·布洛克的《八百万种死法》以及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

《八百万种死法》中的“八百万”是指纽约市里八百万市民。作者在书中经常写出各种离奇古怪的死法——只是在家里看电视却会无辜被炸死、跟相邻几十年的邻居会因一只新宠物而争执动武导致死亡。“八百万种死法”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他们死的方法——没有人可以逃避。这个设定与《刀尖》有异曲同工之处,片中白大怡死后,日本人和汪伪都需要找到一名凶手。可能动手的,只有内部人员。局长、副局长、处长、副处长、局长秘书都变成了嫌犯,前一刻还在耀武扬威的人,下一刻就成为了被牺牲者,瞬间被杀。电影中出现了非常多的死亡,有时候是远超于观众心理预期的提前死亡。高群书说,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现实,因此,电影中的这些人死得虽然突然,但是特别必然。

谁能活下来,是《刀尖》的最大悬念。


而对于金深水和林婴婴而言,他们首先要做到的只有一件事,活下去。在高群书看来,《刀尖》的悬念也恰恰在于,谁能活下来。有一句话,高群书觉得非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刀尖》的内涵,“用现代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看明天和意外谁先到来。用《刀尖》里的一首诗来表达就是,第二天清晨醒来,发现我还活着,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表演

特工不要演,少说话


高群书对演员的调度向来有他独特的方法,无论是《千钧一发》《神探亨特张》中的素人演员,还是《风声》中的李冰冰、周迅,都在他的作品中绽放出了最精彩的演技。

“你说特工怎么演?特工就是不允许表演的,你这一表演,那不都能看出来了吗?少说话最好了,言多必失。”《刀尖》的女主角郎月婷是学钢琴出身的,她的表演经验比较少,需要不断跟她讲林婴婴什么时间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行为。林婴婴有一场重头戏,那一场戏剧组拍了两天。第一天拍完,高群书觉得不行,跟郎月婷说,明天得重新再拍这场戏,今晚上你好好做做准备,把戏份吃透了,“我说这场戏必须得拍好,明天要是还不行就后天接着再拍。她可能也有了压力,第二天拍得不错。”

高群书针对每一个演员都有不同的方法。以前也总是有人问他,怎么选演员?他说选演员就是喝酒,喝酒的时候才能看懂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身上有什么东西。拍戏的时候,比如《神探亨特张》《风声》,演员进入不了状态,高群书都让他们喝酒,喝了酒放松下来,情绪状态就有了。高群书笑言,但是他现在发现,和不喝酒的人不合作也是不对的,“张译就不太喝酒,张颂文也不喝酒,段奕宏也不太喝酒,人家已经演得很好了,喝酒也没必要。”

【理想】

从现实里享受到美好

高群书曾经以性格中“一面是悲观主义,一面是理想主义”来形容自己,他如今依然这样认为,一边要认清现实没那么美好,一边要从现实里享受到美好,“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得那么好,但是你要做事的时候还得把它往好的地方做,表达的时候还得有一个正向的方向。前途是美好的,人生是有希望的,让人看到光明。”

导演高群书表示,相信希望在前边,才能走得远。


“悲观”和“理想”的互相依存也体现在《刀尖》的创作中,电影中,一边是特别残酷的现实,瞬间可能就会被爆头,但是另一边还是要抱有希望。高群书坦言,“虽然世道很黑暗很糟糕,但是希望在前边,只有相信这一点才能走得远。”还是有可能冲破黑暗,所以金深水最后活下来了。

杀青五年后,《刀尖》终于上映。高群书在采访最后透露,接下来的几部作品《三叉戟》《猎冰》都有望会在明年相继与观众见面。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