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山西一名患者疑因医生为其违规输入痰热清注射液后死亡。目前,该事件经调查后已认定医院在诊疗中存在过错,将赔偿家属150余万元,并对相关医务人员问责。在该事件中“躺枪”的上海凯宝独家专利品种痰热清注射液,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直以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都备受关注。11月21日,有投资者提问上海凯宝:“公司中药注射液又出现大事件,对这种没有通过科学理论验证的产品,公司为何会进行推广?”对此,上海凯宝回复投资者称,公司主导产品痰热清注射液为独家专利产品,属于国家中药二类新药,在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甲型H7N9流感、手足口病等防控中均被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医药管理局列为临床指南或诊疗方案用药,2006年即被国家发改委列为“流感防治中成药储备用药”,成为国家战略储备药品,在防治流行性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山西一患者违规注射痰热清死亡


据新京报我们视频10月30日报道,今年5月,山西霍州患有荨麻疹两年的房某琴因肝功能异常,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输入痰热清注射液后,出现呕吐、体温升高等症状,最终经抢救无效去世。家属认为,医生在明知房某琴有荨麻疹病史和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违反禁忌,为其输注了痰热清注射液,导致其死亡。


另据新京报我们视频11月3日追踪报道,上述事件有了新进展:经山西省医调委调解,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患者家属达成一致,太原三院在诊治过程中存在过错,同意赔偿家属150余万元。对相关人员的追责问责,太原市卫健委正在处理。


资料显示,痰热清注射液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曹春林等人历经15年研制而成,是一种复方中药,由熊胆粉、黄芩、山羊角、金银花、连翘五味药材组成,于2003年5月通过“绿色审批”获批上市,用于抗击“非典”,并于同年6月被列为上海市抗“非典”新产品试产项目。痰热清注射液属于国家中药二类新药,用于风温肺热病属风热袭肺证,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解痉的作用,对抗病毒有独特疗效。


“非典”之后,在“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甲型H7N9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防控中,痰热清注射液均被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临床指南或诊疗方案用药,成为国家战略储备药品,进入多个临床专家共识。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止咳祛痰平喘中成药品牌中,痰热清注射液位列第三名。


针对痰热清注射液的相关问题,11月4日新京报记者向上海凯宝董秘办邮箱发送采访提纲,未回复。11月22日记者拨通了董秘办电话,工作人员表示,采访提纲会向董秘反馈。痰热清注射液自上市后,公司有开展安全性再评价,结果都比较好,并已公开披露。


曾被列入中药注射剂高风险品种名单


据上海凯宝发布的2009年招股说明书显示,痰热清注射液的销售收入在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占上海凯宝营收均超过97%以上。2008年,痰热清注射液医院销售额4.53亿元,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注射剂各产品中市占率最高。此后,上海凯宝未提及痰热清注射液销售收入情况,但据其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痰热清注射液销售收入占营收比依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在招股说明书中上海凯宝曾提及,2007年8月10日,痰热清注射液曾被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注射剂品种名单”和“中药注射剂高风险品种名单”。虽然根据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数据和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CIOMS)确定的不良反应等级标准,痰热清注射液2007年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罕见级,但特定患者的体质因素或对痰热清注射液的使用不恰当,仍有可能导致出现不良反应事故,痰热清注射液存在临床使用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过,从上海凯宝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积极开展了痰热清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通过大数据科学论证了主营产品真实世界使用的安全性。


2011年3月1日,上海凯宝发布的公告中提及,公司完成了“痰热清注射液”的物质基础研究工作(简称中药注射液“689”物质基础研究):基本阐明了痰热清注射液的物质成分基础,达到了复方中药注射液总固体的60%成分明确结构,80%成分可测,明确结构的成分中90%成分在指纹图谱中可指认的目标。通过对痰热清注射液的物质基础研究,为进一步提升痰热清注射液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2020年,上海凯宝在回复投资者时提及,针对痰热清注射液安全性,公司在前期“689”物质基础研究和质量标准提升的基础上,又开展并完成“痰热清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的真实世界研究”,通过痰热清注射液三万例安全性再评价,科学论证了痰热清注射液真实世界使用的安全性。


据媒体报道,在10月召开的第16届上海中医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上,上海凯宝披露,公司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作开展的痰热清注射液3万例安全性再评价研究,涉及全国90多家医院的30322例患者参与其中,采用的是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方式。研究显示,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7‰,无严重不良反应,用临床大样本数据证明了痰热清注射液在真实世界临床使用的安全性。


上海凯宝也在公告中提及,痰热清注射液是我国第一批采用指纹图谱检测技术进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中药注射剂,生产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进一步提高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近年呈下降趋势


“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不好把控,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一定要慎重。”药学专家、原国家卫健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告诉新京报记者,中药注射剂曾红极一时,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顶峰。“遍地开花,无所不及,几乎哪种病都有中药注射剂,因为投资少,效益来得快,所以当时的中药注射剂品种非常多,有的用一味药、两味药,有的甚至用十几味药,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报告也是大批量的。”孙忠实表示,自1995年以后,国家对中药注射剂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发布很多通知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整顿和严管,强调质量控制等。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中药注射剂研发、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厂家不得不放弃,大批中药注射剂品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痰热清注射液至今还在使用,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依然需要用高度警惕的观点来看待中药注射剂。”孙忠实强调,中药注射剂至今还存在争议,主要是因为其成分不明确。西药有明确的指标,杂质含多少,有效成分是什么,都非常明确。但中药含有的成分相当复杂,有效成分和杂质搞不清,用中药做注射剂,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以把控。由多味中药做成的中药注射剂,成分则更加复杂。“可能这批次的中药注射剂产品和下批次产品不一样,这个厂生产的和另一个厂生产的可能也不一样。所以至今都要慎重对待中药注射剂。”孙忠实说道。


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中药注射剂成为药品不良反应“重灾区”。新京报记者查询近十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看到,2013年至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的中药注射剂报告均超过12万例次,这一数据在此后年份的报告中不再出现。这三年的报告中,痰热清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丹参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香丹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脉络宁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生脉注射剂、黄芪注射液、血栓通注射剂均曾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量排名靠前而被报告点名。


2016年-2017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虽不再公布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具体数据,但依然强调要继续关注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风险。2018年、2022年的报告中未专门提及“中药注射剂”。2019年、2020年、2021年报告则显示,在所有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分别占9.1%、7.8%、6.4%,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