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度因智能化程度低而被诟病的中国茶行业,正在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智能化改革。


八马智能化生态产业园日前在福建武夷山开园,投产的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被称为全球首条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武夷茶精加工生产线。此前,小罐茶总投资15亿元建设黄山超级工厂,也早已亮相。


智能化、标准化有助于解决茶产业中出现的“小散乱”问题。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为中国茶产业夯实了发展底气。业内人士指出,头部茶企有实力发展智能工厂为行业打样,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部分智能化来提升效率。在智能化的带动下,茶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


智能工厂加速布局


八马茶业武夷山智能化生态产业园是集武夷茶生产加工、体验观光、科研培训于一体的大型茶业综合体,包括:八马文化馆—武夷山千茶阁、八马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八马生态观光千茶园。其中,八马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是在八马茶业龙门工厂第六代生产线的技术基础上,结合岩茶和红茶产品生产工艺流程需要,对整线生产设备进行优化升级。


八马茶业董事长王文礼介绍,武夷茶智能化精加工生产线将助力武夷岩茶加工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千茶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把万里茶路元素和一带一路元素结合起来,展现中国茶、生态武夷茶、百年八马茶的魅力。


建设智能工厂已成为头部茶企的选择。2017年,小罐茶在安徽黄山总投资15亿元建设了黄山超级工厂,同时逐步布局初制工厂建设,目前项目一期已建成投产。作为业内首个以工业4.0标准建立的一体化智能工厂,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既是集茶叶研发、检测检验、智能立体仓储、全自动分装及科学物流为一体的运营总部基地,也是规模、功能、设施、配套在全球较为领先的名优茶产品创新基地,实现了人、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工厂和经销商、消费者的智能化链接。目前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自动化率超过90%。其中,AI(人工智能)除杂机器人每天可以完成200公斤毛茶的筛拣除杂工作,相当于50至60个挑茶工的工作量,而全自动灌装生产线达到每分钟80罐以上的产能效率。


对于为何建智能工厂,11月22日,小罐茶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建设智能工厂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率,构建产业链标准化布局重要一环,推动茶行业工业化进程。黄山超级工厂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可以实现全年100亿元的产能,这让小罐茶拥有了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为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稳定的产品和服务打下基础,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竞争力。


除了八马茶业和小罐茶加码智能化建设,多地也在布局茶叶加工转型升级。公开报道显示,位于福建安溪县虎邱镇的乌龙茶智能工厂“福建乌龙茶智能加工创新中心”预计明年投产,项目引进全套智能化装备及全流程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茶叶初制加工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


长期关注茶行业的北京天下名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增永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茶行业的智能化,不一定会成为主流,但会成为各企业的方向。毕竟做智能化工厂对茶企是有门槛的,需要足够的现金流以及人力物力支撑。另外,行业主体太多,规模总体比较分散,所有茶工厂都变成智能的太难实现了。“中小茶企可以考虑做智能设备、智能管理,从局部实现智能化。”


智能化方案不能照搬


一直以来,茶企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市场集中度低、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市场环境混乱,“小散乱”“有品类、无品牌”的产业特点,被外界视为茶企难上市的主要原因。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庆此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茶产业原先存在的“小乱散”现象背后,是行业逾千年发展历程中,茶叶生产经营资源庞杂分散导致的。在茶产业粗放方式、规模高速扩张的阶段,行业准入门槛偏低,内部机制和结构不完善、产业规模不配套,导致产业大而不强、品牌多而不优的问题出现。


想要改变上述问题,从生产角度,智能化、标准化是最好出路。


然而,整个茶行业的数字化在起步阶段,没有太多的模式、经验可供参考,提升效率则要求茶企业对技术等问题进行攻克。同时,因茶的业态特殊,品种繁多、制作工艺不同且复杂,每一茶类的智能化制作都需要持续不断探索。


“我们在滇红这条生产线上摸索出来全行业第一条全自动、连续化的智能生产线。由于与红茶和乌龙茶、绿茶等品类的加工方式、加工过程都不一样,其智能化生产方案不能完全照搬,需要重新开始探索。”小罐茶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从零起步摸索和研发,对小罐茶来讲是比较大的难题。为此,小罐茶借鉴并引入了大量其他行业的先进技术经验,为正处于数字化发展起步阶段的中国茶行业提供了有效参考。


邓增永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对于茶企来说,除了进口设备,还要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定制设备,技术就是最大问题。“几年前想在安徽建一个全新的工厂,要有一条祁门红茶的生产线,但是没有现成的设备可买,安徽省农业大学和老祁门茶厂的制茶师傅以及浙江的两家工厂开始了合作,最终从无到有将设备生产出来,但这其中也需要资金与人力。”


即将在港股上市的澜沧古茶在其招股书中介绍融资用途时也提到,“将用于建立现代化物流及仓储中心、建设新生产车间及改良现有生产车间”。


邓增永表示,早期由企业引入的制茶设备动辄上百万元,现在购买仅需二三十万元,因此要求企业对智能装备要进行及时了解,有充足的资金。而茶企技术难关攻克后,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条祁门红茶智能化清洁流水线投入使用后,三四个人一天就能处理2万斤鲜叶,这在之前是不敢想的。”邓增永说。


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随着行业发展,原先靠低成本重扩增形成的竞争优势正在快速减弱,茶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2022年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显示,为解决茶叶供需失衡、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龙头企业近年来注重补齐基础短板,构建供应链,并向茶旅游、新茶饮等新消费渠道延展,多个茶类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得到广泛应用。


就在日前的八马智能化生态产业园开园之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表示,八马智能化生态产业园作为武夷山市重点标杆项目落成,将提高武夷山茶产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经济效益,推动茶行业技术改革创新,促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茶文化。


“转型升级”是近年中国茶行业的关键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此前发布《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到,对中国茶产业的发展目标归结为六点:运行平稳提质增效,消费提升成果显著,品牌经济比重提升,产业链协作能力增强,推广智能高效生产模式,国际竞争力有所提升。按照规划,力争到2025年,内销市场规模达到220万吨,年均增长3%以上,茶叶电商交易额占比达到40%以上,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1200亿元,花草茶市场规模增至1100亿元,茶叶消费群体突破5亿人。


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清标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茶产业正迎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战略发展机遇期,逐步迈向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要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需要在茶产业链工业化、规范化、智能化、可持续化上更进一步。


如何转型升级,成为茶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力点。吴清标建议,应重视技术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创新、科技创新;推动茶园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制定统一标准,提升茶叶质量。


邓增永则认为,茶企业需要做到“五化”,即营销品牌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茶园绿色化、运营组织化。此外,茶的使用方式需要拓展,除了常规的饮茶、泡茶之外,还需要继续开发瓶装茶、茶食品等。场景方面,可以考虑茶研学、茶旅游等方式进行多元融合,“转型升级不仅仅是说说,更要落到实处,除了行业融合,茶行业的人才培养也要跟上。”


新京报记者 王子扬

编辑 秦胜南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