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间,碧桂园四位董事将月薪降为1万元/月,再次引发市场对于碧桂园的关注。


事实上,碧桂园近两年对高管薪酬进行了多次调整,至2023年高管薪酬较2021年下降86%。这些高管包括公司总部副总裁、职能中心总经理及以上高管、区域总裁。


自“遇到了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至今,碧桂园积极采取自救措施,开源节流、削减支出,集中资源保交付。据悉,除了降薪外,碧桂园已取消所有高管配车,而且高管体检报销、高管免费食堂等待遇亦均予取消。


今年刚性支出比2021年降低近60%


根据12月12日碧桂园在港交所发布的公告,结合行业和本公司实际经营需要,公司执行董事杨惠妍、莫斌、杨子莹及非执行董事陈翀主动提出降低薪酬请求,将年薪一同下调至12万元,意味着四人的月薪降为1万元/月。


公告显示,杨惠妍、莫斌、杨子莹、陈翀调整前的年薪分别为37万元、300万元、200万元、37万元。其中,碧桂园董事、总裁莫斌年薪降幅最大。


此次降薪的四名高管,除总裁莫斌为职业经理人外,其他三人均为杨氏家族成员。其中,杨子莹为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惠妍的妹妹,陈翀为杨惠妍的丈夫。


事实上,碧桂园近两年对高管薪酬进行了多次调整,至2023年高管薪酬较2021年下降86%,这些高管包括公司总部副总裁、职能中心总经理及以上高管、区域总裁。


据悉,目前碧桂园正积极采取自救措施,尽最大努力开源节流、削减支出,集中资源保交付。为了削减开支,目前,碧桂园已取消所有高管配车,确有工作需要时通过申请公务派车或使用自有车等方式实现车辆费用集约管控、成本降低,对于包含原高管配车在内的所有集团公车,通过内部公开竞拍与对外工抵化债等举措进行资产盘活。此外,包括高管体检报销、高管免费食堂等待遇亦均予取消。


而且,碧桂园也在盘活办公场地、宿舍、车辆等资源,以收抵支,降低成本。例如,根据各单位办公人数,动态整合办公区,组织搬迁、整合,缩小办公面积,避免浪费。满足内部生产要求前提下,积极推动工厂厂房等对外出租,盘活闲置资源。


综合来看,碧桂园提出,非必要不支出,刚性支出通过整合集约等方式尽量缩减,2023年的支出比2021年大幅降低近60%。


此外,在当前行业形势下,为了推动管理扁平高效,碧桂园今年不断进行组织架构调整。近日,其合并14个区域公司为7个新区域。而在今年3月,碧桂园按照“优秀区域总裁管区域”的原则,决定实施区域总裁兼任方案,将原有的58个区域缩减至29个。


“家族肯定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


8月10日,碧桂园发布了上半年的盈警公告。随之披露一则内幕消息称,碧桂园表示遇到了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为此,碧桂园表示,公司千方百计开展自救,并发布四大措施,其中包括最大限度削减支出,公司以销定产,严控无效产能、压降各项非核心非必要的经营支出;加强费用管控,除刚性费用外,其余费用尽量适用归零原则;精简组织架构,高管带头降薪,严控销管费用。


而在12月8日碧桂园举办的月度管理会议上,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惠妍表示,未来12个月碧桂园主要有三项工作:保交付、保经营和保信用。其中,“保交付”被放在首位。


“保交付”被视为楼市的安全底线。2022年,碧桂园集团及其合资企业和联营公司共交付房屋近70万套。2023年前11个月,集团已累计交付房屋超50万套,累计交付面积6043万平方米。未来12个月,碧桂园的交付挑战会进入“深水区”,2024年其交付量预计超过40万套,数量仍然庞大。


为此,碧桂园在此前公告中表示,集团将“保交付”作为最优先的业务目标,通过资金专款专用、严格管理预售监控资金等方式,切实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转并完成保交楼任务。


在市场低迷、不断探底的过程中,销售才是真正的“造血”。对此,莫斌表示,“现在做的工作主要是‘止血’和‘输血’,我们要修炼好自己的内功,熬过困难时期,努力提升销售实现‘造血’,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悉,近期,碧桂园集团管理层与财务部门对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极端情况进行了敏感性模拟分析。对此,杨惠妍表示,“保守计算的情况下,只要我们的存货资产正常销售,即使假设我们不买地、税收没有减免、不考虑‘一体两翼’的新增贡献,未来十年碧桂园仍将持续保持正资产。”


在业内人士看来,碧桂园要走出困难时间,离不开杨氏家庭的支持。对此,杨惠妍在集团内部管理会议上也强调,“家族肯定会砸锅卖铁支持公司的。”据悉,杨惠妍家族自碧桂园上市至今已通过借款、增持股票、购买债券、以股代息等方式合计支持总额约410亿港元,且从未减持股票。其中,2021年其向碧桂园提供15.6亿港币无息无抵押借款,2022年12月筹集50.5亿港币无息无抵押借给碧桂园。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