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教授的逝世是清华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12月13日凌晨,清华大学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社会学家,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李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2日14时1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李强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是社会分层与流动、城镇化与城市研究、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的领军人。他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结构问题,是中国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权威,也是国内最早主持和开展全国性大样本抽样调查的社会学家之一,为中国定量社会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强调一手资料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坚持社会学应该探讨中国社会“真”问题,学术研究要真正服务人民群众。


李强教授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图/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能读书简直是一件太好的事情了”


李强1950年5月生于北京。1963年开始,李强在北京四中完整地接受了三年的知识教育。他18岁毕业于北京四中,同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之后在黑龙江度过了9年的知青岁月。


“我后来学文科,实际上是因为恢复高考以后来不及复习了,理工科也确实不适合我这种数理化荒疏多年的人。像我这样下乡9年,天天在农村干活,杂乱无章地读了不少书,考文科是很自然的。”李强曾在一篇自述中如此回忆。


1978年,李强28岁时,正值高考恢复。他是恢复高考后的78级考生,春季报名、夏季考试、秋季入学,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的第一届本科生。当时学校还没有社会学的专业和概念,李强进入国际政治系(现在已经更名为“国际关系学院”)。一直读到1985年研究生毕业。“上大学以后,当时感觉能读书简直是一件太好的事情了!”


李强在自述中提到,1978或1979年的某一天,北京美术馆举办外文图书展,那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把外面的东西大量引进来。“我去看书展,然后就发现归类Sociology(社会学)的书,一架一架地非常多,看着看着就觉得这个学科很有意思啊。”


由此李强走上了学术道路。1985年硕士毕业后,李强留校任教。“我们毕业的时候工作很好找,因为当时没有多少毕业生,就有很多人去国家大部委当干部,但我对当干部没什么动力,我就觉得读书这件事挺好。这样我1985年毕业后留校,7月份就开始上班了。”


公开资料显示,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建立社会学系,开始招收本科生,李强担任系副主任。1990年出国,去位于英格兰的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学习访问,1991年10月回国。回国以后,李强在人大组建了“中国人民社会调查中心”,就是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前身。1989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被任命为社会学系主任。


主导“新清河实验”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李强在1999年调入清华大学工作,负责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复系重建工作,并任首任系主任。2003年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2012年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2018年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据悉,李强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市社会学、应用社会学、贫困研究、社会治理等,著有《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十讲》《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新清河实验》等二十余部著作。


李强关于社会学的主干研究领域是社会分层。21世纪初,在结合数据分析和客观全面经验观察的基础上,李强提出中国社会“倒丁字形”结构,后根据社会结构变化实际又提出“土字形”社会结构,为中国社会分层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在中国的城镇化研究领域也下了不少功夫,发表了不少论著。2013年,李强提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认为城镇化并不单纯是城市建设、发展问题,而更加是人的问题,城镇化是为人服务的。


2016年,李强曾强调创建本土化高水平社会学学科。“社会学研究依赖于实验、十三亿七千万人的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现代化研究对于创新社会学学科及其体系具有创新意义,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学对于社会学学科发展具有创新意义。”


李强做研究项目比较多,所以培养学生也与研究项目是接轨的。国家提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后,李强感到全国各地对于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需求特别强烈,“社会学其实擅长于社区研究,而社区研究恰恰是社会治理的抓手,所以这方面的课题做不完。”


2014年,李强启动“新清河实验”,深入一线调研,开创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新思路与新路径,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研究的成功范例。


“对于清华的学生而言,北京清河地区的优点是它就在清华北边,特别近。清河有大约10平方公里20万人口,这里曾经是城乡接合部,现在已经被城镇化吞并了,当然,也还有个别的城中村,社区类型比较复杂。”他们以清河的社区实证研究为基础,大批学生完成了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并为政府完成了很多政策研究,在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曾呼吁建立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立交桥


社会学学术研究外,李强教授也将更多时间奉献于教育事业,他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和奖励。


他对于国内教育制度和发展状况也有独到见解,包括高考。清华大学官网上曾刊登一篇李强对于恢复高考40年最大的社会意义的观察文章,其中提到:“到现在为止,尽管我们说高考有很多的缺点,没有办法综合性考察人才,但是它在一件事情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就是,全体中国人在考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一个公正的理念,对中国社会意义特别大。”


“在教育体制上,要改革高考指挥棒。人才应该有多种选拔渠道,不能老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李强还呼吁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立交桥。他发问:“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人队伍,为什么在全世界技能大赛中很少获过好名次?为什么产品质量、工艺水平上不去?就是因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忽视,技术工人不受重视。”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条路从初中毕业后就基本分离了。要想上大学就得上高中,一旦上了职高,再想进高一级学校深造就较困难。”他分析道,其实这两条路完全可以进一步打通。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中真正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立交桥。“其实我们可以搭建两个平台的互通,这也是高考改革面临的新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的多种人才。”


在讣告后的网友评论区,李强曾经教授过的学生燃起一支支“小蜡烛”表示怀念。“李强老师平易近人,8年前选修过李老师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程,老师带着大家在清华北边的毛纺小区和清河小区一起亲自调研,当年情景历历在目。”“作为学生,李老师不仅是我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李老师是一位严谨治学、锐意进取的学者。除了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李老师在生活中还是一位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长者。他总是面带微笑地倾听我们的困惑和问题,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问。他的人格魅力和师德风范,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的学业和从教生涯。”


除了学子,被李强影响过的人也不计其数。“我能从《中国社会分层》里感受到您对这个国家的了解,谈起家乡您如数家珍,更感受字里行间您希望国家强大的殷切之心。我会怀揣那份温暖,继续走夜路。”“看《中国当代社会分层》时了解到了李强教授,这本书让我跳脱出自己的视界去观察这个社会,对我的帮助很大,没想到再看到李强教授的新闻时却是讣告。”“前几年因对社会学产生兴趣,给先生发过一封邮件。先生很快回复了我,并勉励我好好学习。不承想未曾见先生面,先生倏然驾鹤西去。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谦谦君子,一代儒师。正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在讣告中所写的那样:李强教授为人正直、待人谦和,崇德修学、睿智儒雅,勤勉务实、高风亮节,以君子之姿、良师之范为我国社会学学科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桃李芬芳,师德广颂。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