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懋可,1938年生于英国剑桥,1968年从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史、文化史和环境史。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剑桥大学,1972至1989年在牛津大学教授中国史并担任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从1990年起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任中国史和亚太区域史教授和召集人。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的模式》《中国文化地图》《另类历史:从欧洲视角看中国论文集》《华人世界变动着的历史》《帝制后期中国的城市》《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大象的退却》。


伊懋可长期关注中国经济与中国环境。他对错综复杂的历史资料有非凡的驾驭能力,加上罕见的讲故事天赋,使他的作品对学者和历史爱好者来说都很容易理解。20世纪70年代,他曾提出“高度均衡陷阱理论”,阐释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他还是“中世纪城市革命”论说的直接奠基者。1973年,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一书中指出,中国经济在宋代得到了极大发展,出现了“经济革命”,“中世纪在市场结构和城市化上的革命”则是这场经济革命的重要表现之一。“中世纪城市革命”理论即发轫于此。


尽管该理论随后在普适性等方面,引发部分学者的质疑,但它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城市史和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确乎产生了重大影响,且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中国古代城市史特别是古代城市形态史和唐宋时期城市史的研究,成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分析框架。


谈及为何一位西方历史学者要写中国的过去时,伊懋可曾在自序中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而且是世界历史中非常广大、重要且有趣的一部分。”伊懋可也提醒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要将中国历史置于经过仔细研究过的更广泛的世界史语境中。


撰文/申璐

编辑/张婷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