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培训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会上介绍并总结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经验,河南省各县相关代表以及玉米种植户到现场参加。河南省舞阳县的玉米种植户闫鑫磊在会上做经验分享,他表示:“这项技术让我们的玉米实现了大幅增产,为我们带来增收。”


1月3日,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培训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受访者供图


新技术是实现增产的有效手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原研究中心“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栽培与品质生理”团队骨干李少昆介绍,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是经过长期科研攻关创制的玉米大幅增产技术方案,在西北和东北玉米主产区推广应用中表现了现在的增产增效作用。“这项技术经过二十年有余的研究和推广,在提升玉米单产上有重大贡献。”

李少昆介绍,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以增密种植为增产核心,运用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条件,在玉米生长的全过程按需、分次、定向地供给水肥,为有效提高玉米种植密度提供了物质基础。在这个系统中,集成有土地精细耕整技术、种子精准包衣技术、导航单粒精播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化控与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机械精准收获技术“六大精准”调控关键技术。

“这项技术能够通过综合施策,解决玉米密植出现的‘倒伏、空秆、早衰、抗性减弱’等突出问题,在我国西北、东北、黄淮海等主产区,已经连续刷新区域高产纪录和大面积生产的单产纪录。”李少昆用一个事件数据证明了这项新技术的重大意义,他介绍,在近些年的实践过程中,该技术实施区较周边农户亩产平均增加150公斤到300公斤,在多地出现吨粮田。

技术的推广是接受新理念的过程


“我们组织培训班、培训会,也是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了解这项技术。”培训会上,李少昆带领玉米栽培生理创新团队做了分享,在现场的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王庆安等专家表示,“这项技术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效果,需要有企业、农户接受和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做技术分享与交流。受访者供图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玉米栽培生理创新团队骨干谢瑞芝介绍,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设立田间课堂技术培训,是方式之一,其次,需要落实到多元主体中,把控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综合多项技术来达到高产的效果。她说:“比如滴灌这一环节,农户需要有相对应的设备来取代传统的浇灌模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进行化控,在病虫害问题的处理上,要采用一喷多防的形式。”

新技术的研发到推广,需要漫长的时间。李少昆表示,这是一个接受新理念的过程。“很多农户是不相信的,并且综合技术尽管不难,门槛不高,甚至还可能节约人力成本,但是农户没看到效果之前,是不会轻易转变理念的。所以需要我们有示范田,有成果,让农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增产效果。”

这项技术的确做到了。闫鑫磊是一名00后新农人,毕业之后他和父亲一起经营农业公司。2019年的一次机会,闫鑫磊家的千亩农田里进行了该玉米技术的实践。闫鑫磊说:“我成为了我们家最先了解和学习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的人,一开始,所有人对这项技术都是没有概念的,也不会有太高期望。”

事实结下了惊喜的种子。闫鑫磊回忆,自接触该技术以来,解决了自家玉米种植的多种问题,“以前我们家的玉米产量在每亩地一千斤左右,产量一直上不去,而现在通过这项技术的实施,玉米产量大幅度提升,每亩地都至少增收两百斤左右,每亩地能多赚至少五百元。”

加快新技术在黄淮海地区的推广应用


根据玉米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培训会上给出的数据,2023年,河南省在16个县进行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整建制推广,共落实70万亩。李少昆说:“通过运用该技术,多地区实现了夏玉米产量突破,可以说,这项技术推动玉米亩产正在稳步迈向‘吨’时代。”

李少昆用案例说话,他介绍,在漯河市舞阳县,朝锁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玉米高产田280亩实测产量为每亩1092.81公斤,创漯河市玉米单产历史新高。在太康县常青农场二分厂百亩技术示范方,专家通过机械籽粒直收,实测平均单产1082.49公斤。

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5700万亩以上。李少昆表示,河南省乃至整个黄淮海地区的玉米生产,都对提升国家粮食产能具有重大意义。他介绍,近年来,研究团队针对河南省玉米生产问题,通过融合密植高产农艺措施与滴灌水肥一体化工程措施的精准运筹管理,已经实现了抗逆、高产突破与节水节肥绿色生产的协同。“实践证明,这项技术适宜河南省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需求,有利于提高全省粮食产量,能够为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作出河南贡献。”

目前,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已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原研究中心签署了在河南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推广的协议,将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等,提高技术到位率,扩大技术应用范围,带动河南省全省玉米产量进一步提升。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总站表示,2024年,河南省将在全省范围内继续示范推进该技术,推广面积将达到300万亩。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