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银发经济”是近年来出现比较高的词汇。但人才缺口巨大、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尚待提高,这是养老护理员行业面临的窘境。“朝阳行业”走在低谷,原因何在?


1月18日,北京丰台嘉祥敬老院,养老护理员为老人喂水。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随着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加速,养老护理服务需求愈加旺盛。”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养老行业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罗守贵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养老护理员缺口非常大,现在已经感受到压力,而未来可能更严峻,必须未雨绸缪。”


为什么养老护理员中高年龄劳动者偏多?“照顾老人这个事本身就比较辛苦,薪酬也比较低,调查显示,养老护理员平均薪酬水平集中在3000-4999元,很难吸引到年轻人。”罗守贵表示。


李冰是一位从业6年的“90后”养老护理员,身边的同事基本都是“叔叔阿姨”,同龄人很少,她很理解年轻人不愿意加入这一行业的原因:“薪资待遇确实比较低,一天要工作12小时,还需要值夜班,照顾老人的工作性质也会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在这些外在压力之外,工作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对年轻人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照顾老人和照顾小孩很不一样,孩子朝气蓬勃,让人看到希望,而老年人体弱多病,在机构里照顾老人,就要看着他们走向人生的终点,是很悲凉的。”曹彦臻在一线工作了14年,其中滋味,她深有体会。“当你看到老人躺在床上因病痛无法进食、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或者是夜深听到病弱老人发出难受的呻吟时,你怎么会不跟着难过呢?”


据调查,职业院校的涉老专业招生难问题普遍存在,毕业时许多学生也不愿意投身养老服务业,养老护理员队伍因此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在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邹亮看来,薪酬低是阻碍学生从事这一行业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据我们了解,养老机构管理体系不完善,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加上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家长会认为从事这一行业社会地位比较低,说出去不好听。”


阅读专题丨养老护理员短缺之困




河北廊坊,一家粉碎工厂,黑色喷漆对准肖像,不等漆干,送进粉碎机。几分钟时间,进去的是年轻欢欣的幸福容颜,出来的是面目模糊的情感碎片。网友们把这台粉碎机称为“爱海捐躯客”,照片销毁的一瞬间,仿佛是为了感情捐躯。“碎片在齿轮间跳跃、挣扎,像是想活命,但终将捐躯,融入大海。”刘玮这样形容。


根据订单量,刘玮一星期去三四次工厂。左一为刘玮。受访者供图


在网上围观销毁过程,网友们评论,“没想到在爱情里最坚硬的是照片”,“婚姻那么脆弱,婚纱照却那么结实”。


41岁的刘玮和朋友一同开展了这项业务。对他来说,粉碎婚纱照和粉碎台历、宣传册、名片没有什么本质不同,都从一种实体物质回归到尘埃——碾压成碎片,集中压缩,再送进电厂焚烧炉,1000摄氏度高温熔解,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2023年3月,他第一次把物品销毁的视频发布在网络上。内容是有关奔驰车的轮圈销毁过程,播放量一般。第二条销毁视频则获得了100多万的播放量,视频中他介绍道:“如果有不得不销毁的结婚照,或其他隐私物品,您把照片寄给我,我们会让这些东西消失得干干净净,好像从没来过一样……”


截止到2024年1月初,他累计销毁了大约700位用户寄来的照片,见证了700段亲密关系的终结。前几天有人在咨询的时候说刘玮的回复很机械化,倾诉了半天,得到的却是一套设定好的回复,有些官方。在这一点上,似乎双方的需求并不一致,刘玮说,情感问题和他无关。


开展婚纱照粉碎业务十个月,他说自己已经麻木。麻木,不仅在回答记者们重复的问题上,更在于销毁婚纱照这件事本身。


在刘玮看来,这是一个期待能赚钱的项目,一门生意,和情绪价值无关,也不涵盖情感咨询。咨询、收货、喷漆、粉碎尽管有种种环节,但他最喜欢干的是“收钱”。“对客户都是有流程的,如果客户不说我绝对不问,克制自己的好奇,绝不追问,不表态,不附和,不引导。”阅读全文>>>




近日,75岁的河北省迁西县退休干部马树山因举报当地领导干部被逮捕、起诉的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月18日,最高检检察长应勇表示,马树山案“教训深刻,全国各级检察机关都要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切实防止此类案件发生。”


1月18日,最高检专门邀请10位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召开座谈会,应勇在会上要求对检察机关在马树山案上存在的问题追责。资料图/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回应公众关注热点,直面错误和问题,最高检的积极表态在舆论场引发广泛正面效应。对于该案,最高检高度重视,专门派出院领导前往河北指导案件办理,在审查核实的基础上,指令迁西县检察院以不存在犯罪事实对马树山依法撤回起诉,并将依法作出不起诉处理。


正是最高检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让跑偏的案件及时回到了法治轨道,让公平正义不仅看得见,也切实落了地。


从个案的角度看,对马树山案的错误追究被叫停,凸显了检察机关纠偏机制的现实效力。但一个正常行使举报权利、“不存在犯罪事实”的公民,却在“不存在犯罪事实”的情况下遭受无妄之灾,这样的情况显然应该引起各方深刻反思。


此案中,从被立案到马树山被逮捕,再到被起诉,一路“畅通无阻”的情况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如果没有媒体报道和最高检积极介入,案件的发展会走向何方?舆论场中的这些问题让人格外沉重。


依法严肃追责相关责任人,这既是对马树山本人的交代,也是捍卫司法公正、维护公民权益的必然要求。因此,接下来,涉事方面按照应勇检察长的要求,“在查清事实、准确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司法责任制规定,严肃追责”,显然就成了此案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


依法追责相关人员是维护公平正义之所需。但要明晰的是,追责并非全部目的,警示更多司法机关及时吸取教训、防止此类案件发生,也是同样重要的目的。


最高检纠偏马树山案,不仅凸显了检察机关纠偏机制的现实效力,也再次警示各级司法机关,对于任何一起案件,尤其是涉及人身自由的案件,在办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检察权为人民行使、让人民满意”。不能让“不存在犯罪事实却被起诉”这样的事件再次发生了。阅读全文>>>




日前,华中农业大学11名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学术造假一事引发持续关注。1月19日凌晨,涉事高校就此发布通报称,初步认定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决定即日起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组建导师组全面负责该课题组研究生培养工作。


图片来自举报人社交平台。


随着学校的盖棺论定,该事件也有了初步结论。但有意思的是,就在学校通报的前一天,黄某某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信誓旦旦地说“举报全部不实”,并称“有个学生带头,他威胁别人,一起举报,一起签字了”。没想到话音刚落,次日就迎来了官方通报,也堪称“光速打脸”。


从学生举报的情况看,黄某某等的学术不端行为可谓无所顾忌,也持续多年。学生们准备的举报材料厚达一百多页,主要是数据异常雷同及篡改等学术造假,涉及15篇论文,以及19篇学位论文,所涉及的学位论文的时间集中于2016-2023年。


有网友评价这11位学生是“勇士”,大概是因为在公众看来,这11位学生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和导师决裂,揭开了重大的学术丑闻,不可避免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加之很多论文自己也是作者之一,这些学生的检举颇有些“自毁前程”的意味。


而除了论文造假,黄某某还被举报其他不端行为。包括涉嫌操纵同行评审、论文不当署名、教材编写造假、打压学生等。从举报材料看,黄某某在自己领域、课题组和“师门”之内,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打造了一个“独立王国”。这些内容如果全部属实,都说明他有着几乎不受控制的权力,日常的监督对他似乎没起到什么效果,起码从此事来看,相关常态化的学术审核纠偏机制几近失灵。


2020年,教育部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包括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导师对与研究生联合署名的科研成果承担相应责任;导师不得将不符合学术规范和质量要求的学位论文提交评审和答辩等等。可见,类似问题其实早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黄某某因为学术不端而被处分,并不是事件的句号。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就这些个案,探索如何完善制度,整体性地廓清风气,从根本上避免下一个“黄某某”出现。阅读全文>>>


新闻多一度丨11名学生举报导师论文造假 学术不端将面临什么惩罚?




盼望着盼望着,寒假终于到来了!近日,全国多地明确了2024年中小学寒假的起止时间。放假对学生而言自然是欢喜的。摆脱了学校的种种制度约束,暂时没有了学业压力,玩的时间足够多,正是他们“自我放飞”的好时候。而以往的经验表明,这一时间段也是青少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不闻窗外事”的高发期。


1月18日,北京东城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管理交流展示活动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举行。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不仅会在生理层面,造成视力下降以及由于缺乏运动引发的肥胖等病症,还会在心理层面使其“难以摆脱渴望玩游戏的冲动”,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荒废学业。对此,社会早有共识。


中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在其人生的关键时期,需要学校、家长多加“看护”。如果说上课阶段,所谓家校共育,更多呈现为学校主导、家长配合的治理结构,那么假期,责任的天平就更多倾向了家长一侧。对此,家长需承担起监督引导之责。实际上,这也是增进亲子关系难得的机会。


熬夜、睡懒觉,作息混乱;看电视、玩游戏,精神萎靡;假期前松后紧,开学前狂补作业……以往,这些几乎成为中小学生的假期常态。其中,沉迷网络游戏往往又是其中部分现象的始作俑者。


如何让孩子从虚拟的世界里走出来,发现其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让其回归好玩和充满乐趣的现实,显然需要家长多想一点办法。强制命令、一味禁止容易激发逆反心理;若遂其心意,则可能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对此,家长不妨跳出这般左右两难的境地,多在“堵”与“疏”的方向上想辙。“堵”的方面,需严格控制孩子上网玩游戏的时间和时段,尤其要看好个人手机和身份证件,保管好支付密码,防止孩子以成人身份登录游戏账号,同时多做教育引导,告知沉迷网游的种种危害。


“疏”的方面,可以考虑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寒假计划,把做作业、玩耍的时间都计划好,这会让孩子有参与感,也能增强其执行计划的积极性。若条件允许,也不妨根据孩子意愿,制定合适的寒假研学计划。


需认识到,父母的言行,家庭氛围,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寒假时间不短,家长多些自律意识,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寒假计划,孩子耳濡目染,耽于游戏的“坏毛病”才会慢慢改掉。


每个孩子的长假对家长们而言,或许都是不小的考验。学生终将走出校园,家庭教育却将延续一生。所以,每位家长都需珍惜长假与孩子相处的机会,帮孩子走出“游戏世界”,享受更多假期的快乐。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设计 许骁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