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关于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计划报告》)提请大会审议。


计划报告提出,今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家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增强、数字经济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显现、产业升级厚积薄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深度拓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等诸多有利条件。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5%左右

 

在经济增长目标安排上,兼顾需要和可能,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为5%左右。

 

森林覆盖率达到44.95%

 

2023年北京森林覆盖率达到44.9%,今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4.95%,此外,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左右,细颗粒物年均浓度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国家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降幅1%左右。

 

实现环二环绿道全部联通

 

北京将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建成15处休闲公园、城市森林,打造无界公园20个,实现环二环绿道全部联通。落实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建设百善郊野公园等绿隔公园。实施垂直绿化和彩化美化。加快实施温榆河公园二期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推进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大美北京森林实施方案。实施国家山水工程,加快受灾区域生态修复。实施山区森林经营抚育70万亩,调整平原生态林林分结构10万亩。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推进国家植物园建设。

 

2023年6月4日,朝阳公园,天气晴朗,绿意盎然,市民坐船畅游在湖面上。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023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4%,2024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今年,北京将实现“七有”“五性”监测评价综合指数稳步提升,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超过98.5%,药品抽验合格率超过9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1.05人/百亿元以内。

 

促进12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实施新一轮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挖掘更多岗位,面向本市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招聘,促进12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不少于26万人。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自觉把北京发展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考量,以“一核”疏解为牵引,“新两翼”建设为支撑,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为动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毗邻地区深度融合为重点,携手津冀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以“新两翼”带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建设,继续保持千亿级投资强度,启动东六环高线公园建设,实现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东六环入地改造项目具备通车条件,加快实施轨道交通M101线。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等绿色发展标杆示范项目。谋划推进环球主题公园二期建设。

 

唱好京津“双城记”,深化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天津中关村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园区建设。推动毗邻地区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支持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协同机制,加快轨道交通平谷线等项目建设,厂通路及跨潮白河大桥建成通车,规划建设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推动交通互联互通,建成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实现国道109新线高速通车,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整体提升工程(北京西至良乡段)力争主体工程建设过半。加快首都地区铁路货运环线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推进丰西、双桥编组站外迁,持续优化京津冀及北京铁路枢纽功能布局。

 

2023年4月20日,东六环改造工程建设现场,隧道内的中间区域是预制箱涵,隧道建成后,箱涵内部将被建设成应急车道。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实施300个市级重点工程

 

继续实施“3个100”市级重点工程,坚持按季度推动160项市区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市级重点工程投资支撑全市投资保持在三成以上。将2024年作为重大项目谋划年,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项目建设,推动168个恢复重建项目于上半年建成投用,功能提升项目于上半年开工建设,加快使用增发国债资金项目的组织实施,着力把受灾地区打造成为安全发展样板、高质量发展样板、宜居生活样板。

 

力争取得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新突破

 

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修订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支持力度。集中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力争在人工智能、6G、新材料、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取得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新突破。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合作、校城融合,加快“生命谷”三期开发建设,“一企一策”盘活用好央企存量资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0项以上,顺义区加快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

 

顺应“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产业变革方向,坚持“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搭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持续释放数字经济新动能。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样板”。夯实先进数字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1万个以上,推进5G-A(增强版5G)和F5G-A(增强型全光网络)网络建设先行先试,争取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增15家备案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持续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将“大戏看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大运河文化节”等活动打造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新增15家备案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推动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改建工程基本完工、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工。

 

2023年5月15日,参观者在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参观。易海菲 摄/IC photo


高质量实施新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

 

深化农业中关村建设,积极创建平谷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应用场景。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平谷、通州、延庆种业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实施新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编制实施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创建培育2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基本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完成3000户农村住户清洁取暖改造。发挥乡村民宿带动作用,培育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乡村新业态,积极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推广北京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制定实施新一轮促进农民增收措施,加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培育力度,支持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和自主创业增收。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力争建成岱海等4个域外绿电基地,签订京晋绿电入京三年协议,建成投用张北-胜利特高压通道,加快推进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特高压通道建设。在产业园区、公共机构和建筑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进农村地区整村光伏发电应用。实施东北热电中心等余热利用改造项目。推进虚拟电厂试点建设。

 

“两区”建设推动170余项创新举措落地

 

推进高标准服务业扩大开放,全力推动170余项创新举措落地。落实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任务,力争本市事权任务全部落地。深入实施重点园区(组团)发展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天竺综合保税区打造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试点开展再制造产品进口等。推进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建设一级货站等项目。研究完善中关村综合保税区信息化围网方案。优化服贸会产品展示、签约洽谈等全链条服务,发挥中关村论坛高位链接全球创新资源作用,将北京文化论坛打造成为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一流平台,提升金融街论坛全球影响力。推动出台外商投资地方立法,健全外商投资服务机制。

 

2023年9月4日,服贸会首个公众开放日,国家会议中心展览现场迎来了大批观众,不少人在展览现场合影。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出台北京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实施方案

 

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深度融入创新、数字、绿色、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方面作示范。出台北京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实施方案,精心打造“丝路会客厅”。

 

擦亮国际一流“北京服务”营商环境品牌

 

制定实施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意见2024年工作要点,推动政务服务、企业服务、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更好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服务企业群众需求。

 

新增2万个中小学学位和2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

 

稳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支持公办园、民办普惠园、托育机构参加普惠托育试点,新增普惠托位1万个。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新增2万个中小学学位。打造100个街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建2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4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新增养老助餐点300个。持续推进“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地铁3号线一期(东四十条-东风)建成通车

 

推动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着力提升“八站”与城市交通的接驳换乘效率,推进北京朝阳站配套交通设施建设,精心打磨“进京第一印象”。实现地铁3号线一期(东四十条-东风)、12号线(四季青-东风)等轨道交通建成通车,加快建设霍营等轨道微中心。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强化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地面公交的多网融合,引导“站城融合”发展,基本建成丰台站交通枢纽、环球影城北综合交通枢纽。提升骨干路网规划实施率,建成京密快速路,加快实施安立路快速化改造。畅通微循环,开展20项市级疏堵工程,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发展。落实智慧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完成600处老旧信号灯升级改造,尽快实现公交码和地铁码“多码合一”。扩大通学车试点范围,投入运营600辆,覆盖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

 

推动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增强生活必需品自给能力,推动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总产量只增不减。同时着力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陈静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