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1月20日至24日召开。


共青团青联界别政协委员,京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一轩关注到,“酒仙桥旧改”相关话题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很高,酒仙桥旧改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文化问题,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小柯剧场等一众艺术平台更是将酒仙桥的文化历史通过艺术包装呈现在公众视野。


会议期间,记者采访高一轩委员时了解到,他今年带来了多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关于在酒仙桥旧改过程中加强在地记忆保留的提案。


“老委员”谈履职感受:无调研,不提案


高一轩已经多次参加北京市政协会议,作为“老委员”,他今年带来了5份提案,“能够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我觉得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因此十分珍惜。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把群众的声音自下而上地带过来,让决策层更好地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从而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多年履职,高一轩每次都会带着提案参加政协会议:“平均每年两份左右。”关于提案的方向和内容,他向记者介绍道:“一方面是与我本职工作相关的,所以关于城市的开发运营方面,我们会重点关注。在往年的提案中,我们带来过《关于模式口地区依托地铁新建线路的站点带动合理发展商业配套功能,赋能京西消费升级的提案》《关于北京进一步提升商业品牌首店引入措施的提案》等,今年也有城市运营发展相关的提案。”


“另一方面,最近两年,我们也在转型发展,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这两年的提案主要与商业、消费相关。” 高一轩说。


“无调研,不提案,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原则。” 高一轩告诉记者:“每一份提案背后,我们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结合我们的本职工作,通过了解我们的重点群体,包括关注的事项的相关主管部门,先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发现问题,再去探寻问题的形成原因,集思广益,然后,在提案中我们会先介绍问题和背景,再写我们的建议。我们是一个团队,提案都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建议在酒仙桥旧改过程中加强在地记忆保留


今年,高一轩带来了多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关于在酒仙桥旧改过程中加强在地记忆保留的提案。“我自己就是酒仙桥人,从小在那里长大,如今那边已经在进行改造和拆迁,也让我感慨良多,毕竟那里也有很多属于我,属于我的父母、我的祖父祖母辈的记忆。这让我意识到,这并非简单的旧城区改造或者拆迁,这种城市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只沉淀了我的情感,也沉淀了广大市民的情感,那里有着几代人的生活痕迹。”


“在酒仙桥旧改的工作中,即便是必须拆除、不具保留条件的建筑、街区和场景,也应采取多元手法,进行文化重现或者记忆保留。此举意义深远。”高一轩认为:“酒仙桥在地记忆保留体现了对历史、发展和人文的尊重。以在地记忆为载体,满足人民群众见证历史、承载文化、寄存情感的需求。酒仙桥在地记忆保留彰显了首都的文化底蕴,保护了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元素。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历史活性和文化活力,是对城市和区域整体价值的提升。在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大背景之下,新旧融合的酒仙桥区域可以追求整个区域具有博物馆的功能和氛围,对于博物馆思想冲出特定建筑的限制,具有试点和榜样的作用。”


因此,高一轩建议:“在酒仙桥后续的拆改中,在保证安全、有利于更新后的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将更多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街区和场景予以保留。对于一些曾经发挥了较大区域价值的建筑、街区和场景,应加强拆改论证。对于符合安全规范,又确实存在保留意义的,应坚持原地保护、原地修缮。在酒仙桥新城建设中,也可以保留部分原有的空间格局、街巷脉络,建筑外立面的设计可以和历史元素实现呼应。”


“建议做好在地记忆的保存和重现工作。可以邀请当代比较先锋的策展人以新手法讲述酒仙桥的老故事,以常设或非常设的展览,呈现历史、展示文化。除照片、影片、文字资料以外,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如一块砖、一片瓦、一扇窗……都可以成为艺术展品。要特别重视对酒仙桥老街坊们的访谈,以口述实录的形式,记录和还原非物质的历史。曾经过去的点滴,只要是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都会成为宝贵的留存和记忆。” 高一轩说。


高一轩表示:“在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的时代背景下,建议将酒仙桥在地记忆保存与博物馆之城打造相结合;建议将有条件的老旧建筑改造成为展现在地记忆的主题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将酒仙桥的在地记忆串点成面,打造博物馆化的开放街区,使其成为城市博物馆的一部分;将酒仙桥历史人文结合城市重建打造博物馆展陈体系,将上述多种在地记忆保留手法串点成面,在新街区形成可阅读、可互动、可体验的展览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王恺一

编辑 徐超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