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北部,昌平区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在这里,“北四村”城乡接合部已经渐成往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正在崛起;清华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基地已经落地,科学家小镇的兴建也提上了日程。

 

2024年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他介绍,新的一年,围绕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昌平区前瞻布局了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未来将引领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开启昌平区乃至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北京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委书记甘靖中做客新京报千龙网“两会”访谈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 谈协同发展

技术创新高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位于昌平南部的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坐落在未来科学城西区的生命科学园已经成为昌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昔日“北四村”城乡接合部,目前正在蝶变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核爆点”。

 

甘靖中提到,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地处中关村科学城和怀柔科学城的连接点上,聚焦技术创新,承接成果转化优势明显,战略位置突出,是京津冀创新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已经形成了生命谷、能源谷、沙河高教园“两谷一园”的创新格局。

 

近年来,昌平区以未来科学城为龙头牵引,带动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具体来看,十年来,在累计拆除违建4447.48万平方米、腾退土地4581.8公顷的减量基础上,2023年昌平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以上、超过1400亿元,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区级收入增长10%,是十年前的2.2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建安投资增长20%以上、排名全市第1;PM2.5比十年前下降了62.1%,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市前列。

 

甘靖中称,未来,昌平区还将继续发挥未来科学城龙头牵引作用,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 谈产业生态

服务科技创新,构建“四类平台”

 

昌平区是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也是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在北京推进创新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甘靖中继续谈到作为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命科学园,通过近些年不断地探索实践,已建设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引擎。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发展,要求我们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为此,我们围绕生命园服务科技创新,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四类平台’。”甘靖中说。

 

展开来看,第一类是共性技术平台。甘靖中提到了去年建成于生命科学园内的北京高博医院,这里将侧重于疑难重症诊疗、临床研究、生物医药及器械的产业转化,是一家国际研究型医院。他也提到了北京市疫苗检验中心,“这是全国首个疫苗检验单体建设项目,目前这些机构在业内是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

 

第二类是产业孵化平台。在这个部分,甘靖中提到了早早引入生命科学园的飞镖加速器以及新生巢创新中心,“这些机构可以为科学家创业者提供国际水准的孵化空间和专业服务。”

 

第三类是政务服务平台。“像北京首个药品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昌生驿站’……我们将这类平台建在园区里,直接为企业和人才提供近距离、专业化的政务服务。”甘靖中说。

 

最后一类是交流活动平台。相对于园区内的多个“硬平台”,交流平台的身份更“软”,它旨在为科学家和企业提供更多对话的空间与机遇。甘靖中称,近些年来,昌平区除了高水平打造了生命科学国际论坛这一品牌活动,还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五届医疗器械管理者会议(MD50)、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H50)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也极大增强了科技创新要素交流互动的活跃度和紧密度。

 

■ 谈未来产业

布局生物合成制造产业,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挂牌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合成生物制造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重点发展的未来产业之一。甘靖中介绍,目前昌平区已经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关注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人,不会错过昌平区最近几个月的一系列“大动作”。例如去年11月,昌平区制定了《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布局生物医药及美丽经济、农业及食品、环保、能源、新材料“五大领域”产业;本月,昌平区又发布了《支持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创新孵化、产业集群、项目落地、推广应用等环节提出支持措施,促进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要平台和重磅人才集聚发展。

 

甘靖中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6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均落户昌平,目前已全面启动建设。这意味着,未来昌平区将联合津冀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搭建高能级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开展全流程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引领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筑牢基础。

 

“2024年对昌平区乃至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来说,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值得大家期待。我们坚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必将开启昌平区乃至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新篇章。”甘靖中说。

 

■ 谈城市更新

加快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建设,一期即将亮相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继续聚焦了城市更新,指出要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抓好一批区域更新项目。这也是昌平区2024年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清华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基地(以下简称“清华南口国重基地”),更是全市区域更新的标志性项目。

 

甘靖中介绍,该项目是昌平区与清华大学的合作项目,将利用辖区传统工业重镇南口的三片老旧厂房,采取城市更新方式,规划建设清华南口国重基地,集中承接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在周边建设各类配套设施。

 

“去年只是一个初步规划,现在一年时间过去了,目前规划布局已经非常清晰。”甘靖中指出,该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8.9公顷,其中产业用地面积43.1公顷、建筑规模47.3万平方米,按照“2023年开工、2024年建成、2025年投用”的总体安排,计划分三期建设。

 

据他介绍,过去一年,该项目从谋划到落地、从蓝图到实景,一年内就实现了规划、设计、开工“三步走”,而且获评了全市首批“两业融合”示范园,目前三期已于去年11月底开工。

 

今年,昌平区还将加快清华南口国重基地项目建设,率先实现一期亮相,今后两年,这里将陆续入驻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甘靖中称,与此同时,昌平区还将加快基地周边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比如在清华南口国重基地东侧,我们已规划建设科学家公园,预计今年底公园一期就能建成开园。而在南侧,我们规划打造科学家小镇,还将建设高品质人才公寓,引入清华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完善医疗、文体等设施,为入驻科学家营造良好环境。”

 

甘靖中表示,随着清华南口国重基地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不仅会让南口这座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拉动昌平区整个西北部地区发展,而且将为首都率先形成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新的战略支撑。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