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升温加剧了气候的异常。这一年,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常年偏高0.82℃,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冷暖起伏大,夏、秋季气温分别为历史同期次高和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毫米,较常年偏少3.9%,冬、春、夏三季降水均偏少,秋季降水偏多。


2月7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公报(2023)》,对这一年的气候进行了总结,指出,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降水量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大气环流异常。


全国平均气温创新高


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常年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除4月和5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其余各月气温均偏高,其中6月、9月和10月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次高。从空间分布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东北中南部、华北东南部、华东北部、华中东北部和南部、西南中南部及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西部、新疆北部等地偏高1℃—2℃。


2023年,全国31个省(区、市)气温均偏高,其中山东、辽宁、新疆、贵州、云南、天津、湖南、河北、四川、北京、河南、内蒙古、广西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浙江、宁夏、江西、湖北为历史次高。全国六大区域气温均偏高,其中华北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东北和华南为历史次高,长江中下游为历史第三高。


2023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0℃)日数13.5天,较常年偏多4.4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少于2022年;全国平均≥10℃活动积温(作物生长季积温)为5107.1℃·d(摄氏度天),较常年偏多273.7℃·d,为1961年以来最多;全国极端高温事件站次比为0.36,较常年偏多0.24,较2022年偏少1.2,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


全国平均降水量偏少


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毫米,较常年偏少3.9%。降水上半年偏少,下半年偏多,1-3月、5-6月及10月降水量偏少,其中1月偏少39.0%;4月、7-9月及11-12月降水量偏多,其中4月偏多10.7%。


降水在区域上呈现中间多,南北少的情况。2023年,全国有13个省(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均偏多20%以上,河南偏多37%,为1961年以来第四多;18个省(区、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其中,贵州和浙江均偏少19%,宁夏和湖南均偏少18%,云南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三少,偏少17%。


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为94.2天,较常年偏少7.9天,为1961年以来第二少。与常年相比,除河南中部、湖北中部、重庆东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局地降水日数较常年偏多10—20天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日数接近常年或偏少,其中西南地区大部及广西西部和北部、广东西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浙江中部和东部、新疆西部等地偏少10—20天,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南部、广西西部、湖南西南部等地偏少20天以上。


2023年,全国共出现暴雨(日降水量≥50.0毫米)6536站日,较常年偏多4.9%;全国日降水量极端事件站次比为0.13,较常年偏多;全国连续降水日数极端事件站次比为0.24,较常年偏多0.13。


气候变化加速呈4大趋势


上个月,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3)》指出,全球气候危机的形势愈演愈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空前的巨大挑战,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任重道远。


该报告认为,第一,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全球高温不断刷新纪录,升温首次单月破1.5℃,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地遭遇创纪录的高温和暴雨。气候变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复合型气候风险加剧。第二,疫情后全球碳排放量快速反弹创新高,俄乌冲突对能源转型的影响长期化,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空前激烈,这些使得减排成效放缓,但是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深入推进,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不断更新,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际共识。第三,全面均衡的全球盘点已开启,全球集体量化减排目标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保障,全球适应目标将推动国际社会对适应问题的关注,设立“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议题,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整体转型。第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坚定不移地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落实“双碳”目标取得新进展。“1+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因地制宜实施“双碳”行动,积极稳妥推进能源转型,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进一步深化。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