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罕见病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目前全球已知的罕见病超过7000种。

 

我国预计有超过2000万罕见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过20万人,有约30%的罕见病儿童寿命不超过5岁。根据一则对2万余名患者的全人群调研,罕见病平均确诊时间长达4.26年。

 

涉及学科广、病例稀少是制约罕见病确诊效率的主要因素。今日,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罕见病中心主任张国君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介绍了该院近年来在罕见病诊治方面的体系建设探索。

 

北京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罕见病中心主任张国君。受访者供图


诊疗提速关键在分级诊疗 基层也要有识别能力

 

新京报:罕见病的确诊为什么这么困难?

 

张国君:罕见病之所以容易被忽视和误诊,是因为它往往涉及多个科室和系统,单个科室就像盲人摸象,只能看到局部。加上罕见病发病率也低,对于没有见过的疾病,医生也很难一眼就看出来。

 

新京报:从你们这些年的尝试看,哪些因素对于缩短诊断时间是重要的?

 

张国君:从2020年的调研结果来看,罕见病平均确诊时间达到了4.26年那么长,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患者在许许多多的医疗机构求助,可能是有些机构不能做某些检查等。

 

我们随访了罕见病患儿,确诊时间在1年以内的,有的是直接过来的,有的是经过其他医疗机构推荐来的,一般一个月左右能确诊,有的来了就能诊断。其实直接来并不算是常规的就医途径,通过分级诊疗是最理想的方式,只要患儿能够触达我们的罕见病诊治网络,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

 

新京报:这个“网”有多大呢?普通人想触达它容易吗?

 

张国君:依托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儿科医联体建设等,全国有三千多家医疗机构在这个网络之中,现在全国每个省份都覆盖到了。如果孩子在基层就能发现端倪,即便它不具备治疗条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医疗会诊,这是线上的“高速路”,或者转诊到省级中心接受治疗。出现了特殊情况譬如耐药问题,再来我们国家儿童医疗中心。

 

新京报:你之前也提到罕见病确诊难是因为涉及学科多、病例少、医生可能没有相关接诊经验。北京这边的病例样本足够多,而基层医生如何积累经验?

 

张国君:现在的关键就在于医生的能力了。我们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罕见病培训,每年给各地培训两批人才,同时开展线上的继续教育,感兴趣就可以参加,都是免费的。

 

2月29日,江苏南京,在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当天,医生们在南京鼓楼医院义诊现场接诊患者。图/IC photo


罕见病诊治应当“医生就患者”

 

新京报:你还提到“组团式”会诊、一站式就医,这个模式是否好落地?儿科本就人满为患,怎么让那么多医生围绕一个病人开展工作?

 

张国君:罕见病相当于“全科”,因此多学科会诊对罕见病尤其重要,如果识别不出来,后续的治疗无从谈起。

 

我们医院本身就有比较多的联合门诊,病房多学科会诊也是日常机制,由此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对于多学科也不能敲定的最疑难病例,我们每周三下午安排一个固定时间,把各学科顶级专家召集起来,一起审核,这样工作效率比较高。

 

新京报:这个模式能在其他医院复制吗?从你们的实践经验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张国君:这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应该在公立医院作为一种主要的形式,对疑难患者应该是“需要几个医生给几个”,而不应该让患者一个一个去找,当然这涉及如何提高会诊效率,以免医疗资源对接不上。

 

我认为首先应当将这个体制规范化;其次是在初诊时就把基本检查做完善,以免中途因为补充检查耽误时间;会诊之前患者的检查结果、国际相关先进文献应当都整理出来,发给各科室提前查看。

 

我们另一个经验是,对于罕见病这种数量很少的病例,应当让不同的科室自己去选择愿意牵头攻克的某一种,这样其他科室遇到了类似的案例就能给你,案例积攒得越多,临床经验越丰富,治疗水平就越强,患者会随之慕名而来,对罕见病的认识也就越深入,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