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就业领航 共筑未来——2024年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启动,首场线下校园招聘会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火热开场。

 

当天下午,睿智航、火星人、中电博天等1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到现场求贤,门外,学生们拿着简历、排着长队,准备进场求职。

 

据悉,该活动由北京市人社局与市教委、市国资委、市工商联共同举办。其间,全市将开展“人社局长进校园”“人社干部访企拓岗”“职业指导直通车”等系列活动,计划举办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活动200余场,助力北京市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群体就业。


招聘活动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专精特新企业求贤,提供1600余个岗位

 

下午2点,活动正式开始,学生们涌入会场,空旷的体育馆一下子热闹起来。这场招聘会吸引了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参会,提供人工智能、辐射成像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工程技术等就业岗位1600余个。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直是非常好的生源单位,此前我们录用过这所学校的学生,他们为我们企业的产品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天安星控(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吴风雷对记者表示,“我们带来了前端工程师、三维可视化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师等岗位,行政岗位也招人。受此前疫情影响,有的同学实习经历比较欠缺,但我们持比较开放的心态,会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带新同学,所以学习能力是我们最看重的。”


毕业生正在查看招聘信息。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小王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在找工作时,她最看重工作内容与专业的相关度,其次是通勤时间,最好在单程40分钟以内。比起继续学习深造,她更想早点去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我的专业相对好就业,之前也有两段实习经历,在找工作时更有优势,上岗后也能更快上手。”

 

路同学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他想读研深造,但考研的结果不太理想,打算先找份合适的工作,在职继续准备考试。“我实习经历比较欠缺,所以对薪资没有太高要求,只要离家近、工作强度不大就行。”

 

“我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研究方向偏图像处理,想找图像处理方面的工作,更容易上手。”小李是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她来自湖南,想在北京打拼,期待能找到一份薪资在一万元以上的工作,“今天我已经投了四五份简历,有两家交流得比较好,希望能够进入面试。”

 

对于难得的线下招聘会,受访学生都表示很珍惜。“能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彼此了解能更深入。”路同学说。王同学觉得这样的校园招聘会能减少她对于迈入社会的恐惧,“我发现他们人都挺好的,对‘进入社会’这个词也没那么恐惧了。”


参加活动的毕业生进行面试。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人社局长进校园讲政策,“一校一策”提供职业指导服务

 

在就业服务月活动期间,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将组织“两进”活动,同步开展“人社局长进校园”“人社干部访企拓岗”。面向各学历层次的高校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将开展“职业指导直通车”系列活动,组织职业指导专家走进校园,开展“一校一策”职业指导服务。

 

首场线下招聘会由市人社局与市经信局联合开展,当天,市人社局副局长吴晓军、昌平区人社局局长齐俊国现场宣讲北京市就业人才政策,帮助毕业生拓宽获取政策和岗位信息的渠道。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国斌现场宣讲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情况及支持政策。昌平区副区长吴爱华现场调研,了解企业和学生需求。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职业指导、政策咨询、AI面试等就业服务专区,为求职毕业生现场答疑解惑。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将整合国家级就业指导师、头部企业HR、头部人力资源机构职业指导师等资源,评定市级就业创业职业指导师入库人选,带动提升全市职业指导服务水平。联合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举办“京英”求职邀请赛决赛,指导毕业生利用商查数据“避坑”求职陷阱;探索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毕业生提供7×24小时不间断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创新服务。

 

后续,北京市还将陆续举办“三城一区”专场、金融专场、女大学生专场等定制化现场招聘活动。同时,依托“北京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好工作”微信公众号,组织开展行业性、区域性线上专场招聘以及“直播带岗”“空中宣讲”等特色活动,满足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需求。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