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


▲2月27日,工作人员正在智能网联汽车座舱域控制器自动化生产线工作。图/新华社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


李强表示,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考虑了促进就业增收、防范化解风险等需要,并与“十四五”规划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衔接,也考虑了经济增长潜力和支撑条件,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


观察经济运行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是最受关注的经济指标之一,历来也都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头戏”。2024年5%左右的目标设定,相比2023年保持不变。但2023年是基于2022年较低基数的情况下设定的增速目标,这也意味着今年的增速目标更显高质量要求。


这一预期目标,尽管低于2023年5.2%的整体增速,却高于过去4年4.67%的平均增长率。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一目标的设定体现了宏观调控层面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要求,也是通盘考虑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作出的稳健决策。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目标的设定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留出了转型空间。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面临多重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产业转型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正是因为存在着动能转换、有效需求仍不足等问题,在当前阶段,实现5%这一目标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首先,可以预期的是,政策将聚焦发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挖掘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都将能够带来新的增长红利。


当然,这也意味着科技创新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这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当是“加倍努力”的重心所在。民营经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驱动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在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税收贡献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且,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灵活性,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这反过来也能够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进程,以创新创业精神,推动经济良性循环。


事实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要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拆除各种藩篱,在更多领域让民间投资进得来、能发展、有作为。


报告中所提到的最后一点“齐心协力”,同样有深刻含义。当前数字经济发展仍然存在政策举措不协调、民营投资减少等方面的挑战。不同主管部门、不同地方政策效果相互“打架”、相互抵消的现象依然存在。


正因此,如何避免政策间的相互矛盾至关重要,只有确保各项政策方向一致、共同发力,才能最大程度提升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体来看,5%的目标其实正是一系列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的关键抓手所在。只有保持增长才能化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调整与矛盾。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5%作为增长目标,在稳住传统主要动能的同时挖掘释放新兴动能,这也是“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题中之义。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