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首次提出以来,热度不断攀升,更是成为了今年两会上的关键词。“当前,在汽车领域,我认为新质生产力首先体现的就是自动驾驶。”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祥模在两会上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说。

 

赵祥模从事智慧交通领域的科研教学30余年,在交通智能检测、车路协同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自动驾驶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攻关与教学实践。他表示,现阶段,自动驾驶技术在环境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决策算法,以及测试评价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但要实现全面普及,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近年来,各地陆续启动自动驾驶载人测试。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包括北京、武汉、上海、广州、深圳在内的21个城市发布了自动驾驶测试地方政策,60余家企业获得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但自动驾驶安全性问题屡受质疑。

 

对此,赵祥模表示,自动驾驶技术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通过消除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的错误,自动驾驶可以显著减少交通事故。“当然,这是建立在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十分成熟的基础上的。”

 

全国人大代表赵祥模(左二)参加陕西代表团全团会议。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

 

新京报:“新质生产力”不仅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也是2024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智能交通领域,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赵祥模: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为主导的生产力质的跃升,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必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近年来,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已经成为世界范围交通领域的热点。

 

在智能交通领域,为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认为,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技术研发和应用,建立更加开放、高效的数据共享机制,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不同交通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响应速度。其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交通云计算、大数据、车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强大的计算支持和泛在感知能力,实现交通管理智慧化和交通服务个性。

 

同时,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通过建立虚实结合的网联化智能交通系统测试评价标准体系,可以加快智能交通技术从研发到实际应用的转化过程,促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健康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可靠的交通服务。

 

当前,AI系统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大量高质量数据,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与新兴AI技术的赋能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智能交通系统中各类设备和应用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数据量的急剧增长也对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和安全提出更大挑战,这些都是智能交通领域需要逐一突破的难点问题。在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社会参与、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需要继续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扶持力度

 

新京报:目前智能汽车有什么新的发展方向?还面临哪些技术上的挑战?

 

赵祥模:我认为,智能汽车未来的发展将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完全的自动化、绿色化、共享化和车路协同。

 

目前L1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基本上在出厂中得到了普及,L2-L3级别的部分和有条件自动化功能开始在中高档品牌轿车中得到前装,L4级别的高度自动化功能则在港口、物流园区、无人矿区得到商业化应用,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和未知复杂场景的逐一攻克,具有完全自动化功能的智能汽车时代必将到来,那时无人驾驶将完全代替人类驾驶员,执行所有驾驶任务。

 

随着全球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共识增强,未来,智能汽车将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通过风能、太阳能、氢能转化的电能来驱动汽车,实现温室气体的零排放,近年来这方面的技术一直在持续进步,商业化的步伐越来越近。

 

智能汽车还将进一步推动共享出行和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减少私人车辆的拥有量,提高交通工具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智能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将带来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行管理、客货运输模式等诸多领域的变革。未来,“聪明的车”与“智慧的路”将通过先进的车联网技术实现高度协同,在交通安全、效率、环保方面获得更大效益。

 

在加快智能汽车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我个人认为还需继续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扶持力度,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鼓励汽车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智能汽车技术研发的投入。还可推动城市级智能汽车示范区的建设,为智能汽车的测试和应用提供便利条件。

 

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汽车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智能汽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产学研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完整产业链,并共同制定统一的智能汽车技术和应用标准体系,加快智能汽车大规模普及的商业化进程。

 

当前,智能汽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我们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智能汽车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自动驾驶实现全面普及,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新京报:汽车领域自动驾驶这两年受到广泛关注,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也屡遭质疑。你认为,自动驾驶全面普及大概要多久?

 

全国人大代表赵祥模。受访者供图

 

赵祥模:当前,在汽车领域,我认为新质生产力首先体现的就是自动驾驶。国际上针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有“单车智能”和“网联智能”两条技术路线,最终将殊途同归,融为一体。尤其是网联智能的自动驾驶,其本质是实现车路协同,就是让“智能的车”借助“低延时高可靠的通信网络”驶上“智慧的路”,这是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必将催生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从而形成汽车领域典型的新质生产力。另外,汽车领域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技术快速发展,将在汽车领域塑造形成以能源革命、智能革命、互联革命为要素的新的产业生态,从而加快促进汽车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

 

现阶段,自动驾驶技术在环境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决策算法,以及测试评价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等,结合数据融合算法,自动驾驶车辆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周围环境,包括其他车辆、行人、障碍物等。利用高精度地图和卫星定位(如GPS)、惯性导航系统等技术,自动驾驶车辆能够实现精确的自我定位和路径规划。采用深度学习等AI技术,自动驾驶系统能够自我学习和优化,提高在复杂交通场景下的驾驶决策能力。同时,也仍然面临着一些不足:在极端天气条件(如雨、雪、雾)或复杂的交通环境下,对于可信感知和精准定位都提出了挑战。虽然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在处理复杂场景时表现出色,但高复杂模型的行为难以解释和验证。此外,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可能会限制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广泛应用。

 

至于安全问题,自动驾驶技术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通过消除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的错误,自动驾驶可以显著减少交通事故。当然,这是建立在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十分成熟的基础上的。

 

预测自动驾驶普及的具体时间十分困难,因为这不仅涉及技术进步的速度,还包括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建设、公众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但我们可以看到,自动驾驶技术在港口、码头、矿山这些特定场景和区域已经成功地商业化落地应用。要实现全面普及,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大学生就业需要全社会参与

 

新京报:这两年青年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高校的负责人,如何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有何建议?

 

赵祥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政府工作报告中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做好大学生就业各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大工程。当前,随着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社会预期偏弱,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做好大学生就业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比如,要加强校企、校地沟通和联动,在积极整合社会就业资源为高校毕业生拓展更多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的同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应不断加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将就业育人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布局进行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一些学校为学生配备就业导师,全程帮扶学生职业发展,这一点值得推广。除此之外,“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进行信息交互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也需要我们在充分整合就业资源前提下搭建数字化平台,更高效地将就业资源转化为就业信息传递给毕业生。

 

作为高校毕业生,也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形势与新动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积极、健康、多元、务实的就业与择业观。特别是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用工需求,切实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就业自我实现能力。

 

新京报: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建议?

 

赵祥模: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了交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培养高素质的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人才,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一环。

 

以交通领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为例,长期以来资助不成体系,难以形成规模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原始创新。我认为,加大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资助力度将有助于加快推进交通强国战略实施,促进交通运输领域自主创新理论体系和核心技术突破。

 

交通运输涵盖道路、轨道、水路、航空、管道、综合交通等多个领域方向,建议加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资助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助绩效。可以从交通运输方式角度优化“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现代交通运输领域岗位设置(道路交通运输、轨道交通运输、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工程、综合交通运输),并设立“现代交通运输组”开展会评。同时,也应加大对交通运输领域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对新学科给予优先支持,形成交通领域人才良性循环。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