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全国爱耳日”前夕,应急总医院在门诊大厅举办了爱耳义诊活动,耳鼻喉科6名医护人员为70余名患者进行了义诊。医护人员发现,参加义诊的多为老人与孩子。从医学角度来看,小孩和老人佩戴助听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老人出现听力下降应该怎么办?3月8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应急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韦新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一解答。韦新法提醒,要重视老年人和孩子的听力问题,


应急总医院耳鼻喉科医护人员给患者义诊。 图源:应急总医院


新京报:参加义诊的这些患者,都是什么情况?


韦新法:来到义诊现场的患者们情况各有不同,有5%的家长咨询孩子助听设备问题,约70%的老年人疑似存在听力下降和减退情况,剩下25%的患者都是关注听力的老年人,来咨询和检查的。


新京报:如果孩子刚戴上助听器,家长们需要注意什么?


韦新法:孩子刚戴上助听设备,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察知环境声,听任何有意义的声音都可以,比如语言声、儿歌声、敲门声、电话声、玩具声等等。


当声音出现时,家长要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没反应,家长要做聆听提示,提示孩子注意听;如果孩子有反应,可以引导孩子寻找声源,并对他进行语言引导,比如告诉他:“妈妈听到了电话铃声,‘叮铃’。”这时候尤其注意要用陈述句,在察知阶段不能使用问句,比如,“什么声音啊?你听到了吗?”


新京报:有些患者戴了助听器后,还是不能和常人一样正常交流,和对方离得远一点就听不太清楚,这是什么原因?


韦新法:使用麦克风收集声音的时候,助听器的最佳距离是1.5米以内,超出这个距离,助听效果一般就会打折扣。如果你单耳选配助听器,应尽量让对方在你助听器选配耳一侧交流。此外,聊天时可以面对面,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辅以唇语,让对方适当放慢语速,或将长句简化为短句等,都是聆听的小技巧。


新京报:老年人为何会出现听力下降?如果听力下降了,应该怎么办?


韦新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都会有所减弱,同时老年人身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听力下降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以不用过于担心,建议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如果老年人长期不注意耳部清洁卫生,可能会导致耵聍大量聚集,从而出现外耳道堵塞的情况,便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使用挖耳勺将耵聍取出,也可去医院将耵聍栓塞取出,从而缓解症状。


除此之外,老人可能因中耳部位受到细菌感染诱发炎症,典型症状有耳痛、耳道流水、耳道堵塞等。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药物进行改善,也可以通过鼓膜穿刺术,将积液吸出,能够有效缓解病情。


听力下降时间大于3个月,一般通过药物和其他保守治疗方法很难再恢复听力。如果听力下降影响日常交流,需要考虑佩戴助听器治疗,极重度耳聋患者可以考虑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新京报:如果怀疑是老年性耳聋,要做哪些检查?


韦新法:患者需要做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耳蜗电图、西洋镜测听、声阻抗-导纳测听、皮肤电阻测听等。


体格检查能够初步诊断是否为该疾病。耳蜗电图是一种生理测试技术,是诊断耳聋发病部位的最准确的方法。西洋镜测听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检查患者的听力是否出现问题。声阻抗-导纳测听主要用来诊断是属于混合听力损失还是传导性听力损失。皮肤电阻测听利用生物学的原理,检查听力的情况。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通讯员 彭雪征 莫鹏

编辑 彭冲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