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官网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天文光学望远镜专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总工程师、原副台长朱能鸿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3月8日13时5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5岁。


朱能鸿(资料图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官网)


朱能鸿1939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60年9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历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台长、总工程师。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介绍,朱能鸿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光学望远镜专家,六十余年来为促进我国天文仪器和空间科学事业发展以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设计并率先成功研制我国第一架口径最大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先后成功研制第一台月球双速照相机、真空照相天顶筒、1米激光测距仪、1米激光通信望远镜、双焦点大视场大口径光电望远镜等一大批尖端的天文光学观测设备。


朱能鸿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即将毕业时,学校要选择一批尚未毕业的优秀生去充实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这个国家级研究梯队,品学兼优的他进入这个国家级研究梯队,从事天文仪器的研究与研制。


参加工作后,朱能鸿潜心自学有关光学天文望远镜设计的基础和专业书刊,并结合科研课题下到上海光学仪器厂、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仪器厂和南京天文仪器厂工作多年,奠定了此后设计大型仪器的基础。


若不发展先进的观测设备,要想在天文研究上做出新的成绩无疑是异想天开的,有鉴于这样的认识,在紧接着的十几年里,朱能鸿率领的科研团队以锲而不舍的努力,进行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研制。那时,技术研究室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朱能鸿与几位同事虽然研制过一些天文仪器,但规模都不大,望远镜的口径只有二三十厘米,重量也不过几百公斤。国内制造过的最大口径的望远镜仅为60厘米,其重量不超过10吨。而一架1.5米的望远镜会重达三十余吨,其指向精度、跟踪精度和光学成像质量却都要达到角秒级。因此工程在设计、制造和调试等方面的难度都很大的。作为研究项目技术负责人和时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朱能鸿开始了他天文望远镜研发事业新的征程。


1989年,我国第一架口径最大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研制成功。望远镜工作稳定、性能优良、定位精度高,在1994年7月彗木相撞中拍摄了600多张极具科学价值的照片,为国际天文界所注目,该项目获得了1990年度的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91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6年,77岁的朱能鸿担任大口径光电望远镜项目总师,不仅亲自主持设计工作,还经常与年轻的科研团队一起参加现场调试和外协工作,为项目顺利进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持与保障。据报道,在项目研制过程中,他也经常带病工作,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大家、激励着大家,展现了一位老科学家、老党员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2022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91996”号小行星命名为“朱能鸿星”,以纪念朱能鸿的杰出贡献和崇高精神。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官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