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我国首个中国籍船舶碳排放管理机构——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成立。该中心将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航运企业积极采取技术、营运和使用替代燃料等措施降低船舶能耗。


上海海事局船舶能效管理中心将负责我国国际航行船舶碳强度管理履约的具体实施工作,包括对船舶进行碳强度管理,摸清船舶能耗现状,并指导航运企业采取技术、营运和使用替代燃料等措施降低船舶能耗。此外,中心还负责对400总吨及以上船舶能耗数据的收集、报告及检查,为我国航运业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数据基础和重要参考。

图/IC


全球航运业正在经历一场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航运业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重不容忽视。一份2023年的环保行业碳中和专题报告指出,航运业的碳排放量超过10亿吨,占全球的2-3%;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在其《2023 年海运回顾》中提到,航运业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近3%,并且在短短十年内排放量增加了20%。这些数据表明,尽管航运业的碳排放量在全球总排放量中所占比例不是最高的,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排放源,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全球航运业正在经历一场绿色低碳转型,各国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推动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效和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措施。为实现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目标,国际海事组织(IMO)修订了“国际航运碳强度规则”,要求国际航行船舶编制《船舶能效管理计划》(SEEMP),收集并报告能耗数据,计算营运碳强度指标并评定年度营运碳强度等级。


据悉,近日国际海事组织(IMO)的会议上,欧盟、日本等47国提案,支持对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收费。具体来说,是要对航运业制造的碳排按吨计费。去年的气候金融高峰会上,只有20国公开赞成对航运业征收碳税,本次会议的支持国家增加一倍以上。

船舶业减排,我国早有布局


中国作为IMO的成员国,需要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包括执行相关的减排规则。我国约有1000余艘5000总吨及以上国际航行船舶,已于2022年12月22日开始全面执行该项国际公约的要求。


在船舶业的减排上,我国早有布局。海事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建立全国船舶能耗中心,建立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检测、报告和核算体系,完善船舶能耗数据收集机制,实施船舶大气排放清单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制度;我国鼓励和支持航运业采用清洁能源和高效能技术,如电池推进系统、氢燃料电池系统等,用于内河和短途沿海船舶,以及探索可再生甲醇和氨作为远洋航运的近零排放船用燃料。


我国也已经启动了一些试点项目,如与劳氏船级社及瓦锡兰合作研发氨燃料动力超大型液化气体运输船,以及运营或订购的纯电动船舶超过50艘,主要沿长江和珠江运行;中国积极参与IMO的减排全球治理,如签署“波塞冬原则”和“波塞冬海上保险原则”,旨在建立全球框架,量化评估和披露金融机构和海上保险公司的融资组合方案是否符合IMO设定的气候目标;中国船级社发布了《航运低碳发展展望2023》报告,面向IMO 2023年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与最新减排政策,分析相关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索行业低碳发展路径,给出典型船舶优选减排方案建议。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