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肖隆平)4月12日,由新京报社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新质·共生——2024新京智库春季峰会”在京开幕。在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表示,我们已经跨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因其面临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难题,需要创造更加先进的生产力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支撑。


4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新质·共生——2024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上演讲。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郑功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全新的战略性概念,是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科学内涵是以“创新”来主导并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最终步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和共同富裕是摆在我们前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其中,人口规模巨大反映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难度,共同富裕体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


“如果我们将新质生产力理解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郑功成说,“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重视其在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促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战略性作用,这种战略性作用发挥得好与坏,无疑需要与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化保持适应性。”


郑功成进一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口老龄化客观上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增加了复杂性,也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挑战难度。因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规模超大、速度超快,而且同时伴随着少子化与高龄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7亿人,占15.4%。


郑功成介绍,这两个指标均较2000年翻了一番多,而80岁及以上人口则从1100多万增长到约3800万人,每年还在以5%以上的速度递增,我国正在不可逆转地向深度老龄化、快速高龄化时代迈进。同时,全国新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786万陡然下降到2022年的956万,再降低到2023年的902万人,人口总量减少数从2022年的85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208万人,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


这一组数据的背后,隐含着日益蔓延的养老焦虑,同时伴随着育儿焦虑,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世纪难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以解除老年人后顾之忧、促使老年人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养老产业应当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郑功成说。


庞大的老年人口决定了养老产业的未来


那么,如何将养老产业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郑功成建议,应将养老产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定位。这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事实:首先,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决定了保障与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持续提升对老年人的关注与重视程度,满足老年人需要构成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仅关乎老年人自己,还关乎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


其次,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决定了中国巨型市场的细分及供求关系必然发生深刻变化,养老产业应当是民生经济的潜力巨大的新增长点并且是可以持久的朝阳产业。


再次,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革命性突破的新科技。这包括促进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生物医学技术、弥补年老失能的智能化辅具、改善老年生活质量的数智化设施与服务等。其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会带给老年人全新的生活体验。


郑功成介绍,以日本为例,许多高科技、智能化产品均应用于老年人群体,由此也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升级。比如假肢,十多年前,我国一些企业生产的假肢几乎只具衣服架子功能,而日本的假肢几乎具有人体的绝大多数功能。这种差异性既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体验,也决定了产品市场与产业发展前景。因此,老年群体规模的日益庞大和养老需求多样性,决定了养老产业迫切需要革命性的科技创新。


最后,“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性地配置生产要素”,郑功成表示。以养老服务业为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土地公有制决定了支撑这一产业发展的基本劳动资料具有公共品属性。我国虽然也可以由政府举办养老服务,但绝对不可能由政府包办养老服务。我国也可以借鉴欧美日韩的经验,走养老服务产业资本化或者养老服务业慈善公益化的道路。但这两者均因具有不确定性,且对促使老年人走向共同富裕缺乏力度而很难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流。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取向,应当是公建民营的新路。


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实现养老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郑功成介绍,老年人都有衣、食、住、行、用、养及其他相关服务类需求,这种需求与儿童及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养老产业是一个横跨多个产业且垂直跨越第一、二、三产业的综合性产业集群;同时,基于老年人群体规模庞大,任何一种需求都会形成一个规模消费者群体,且先进的养老产品还可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因此,我国的养老产业应当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尽快实现全面快速发展。


养老产业主要包括六类业态,即老年健康与医疗产业、养老服务产业、老年辅助用具产业、老年生活用品产业、养老金融业,以及其他养老产业——包括老年文化、体育、旅游、娱乐等相关服务业。如老年大学在一些地方就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老年人参与的文体项目还明显不足(目前流行的广场舞只是典型一例),老年人的旅游与娱乐还缺乏成熟的产业支撑。


“前述产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经济,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郑功成表示,这可以且应当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我国需要全方位推进上述产业的创新,进而促使整个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此外,发展养老产业需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时制宜。但要真正实现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郑功成认为还需要把握好四点:首先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维护、确保、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出发,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注入人文关怀。


其次,需因地制宜发展养老产业。这主要是基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老龄化程度不一,养老文化也存在着差异性,对养老产业发展的需要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异性,如果不坚持因地制宜,就会出现供求脱节现象,既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养老产业,唯有如此,才能以高质量的供给满足老年人的真正需要,进而达到保障与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


再次,因业制宜发展养老产业。养老产业横向跨越多个产业,垂直跨越第一、二、三产业。不同的业态都要追求高质量发展,但在创新方面却并非如此。如老年辅助用具的智能化能够更好地改善有需要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养老服务却还不能放弃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护的传统。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养老业态的发展要求,追求技术突破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郑功成说。


最后,需因时制宜地发展养老产业。从民生视角出发,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升级的,在不可能实现全面同步满足的现实条件下,还需要分清轻重缓急,把握好先后顺序,因时制宜地发展养老产业。“合理的选择是将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摆在优先位置,同时通过清晰的制度安排为老年人乃至全体人民提供稳定的养老安全预期”,郑功成说。


郑功成表示,我国已经进入了长寿时代,养老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民生质量的好坏,而且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日益重要的一极。我们应当运用新质生产力理论,全方位地积极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编辑 柯锐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