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纪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攻深度贫困地区。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项“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机制研究”首席专家周立为扶贫工作支招:“将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以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


2月21日,周立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在晋豫陕三省调查中发现,在当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力度日益增大的政策条件下,想当、争当、抢当贫困户的现象有所抬头。在福建调研,也有群众声称“当上村干部,不如低保户”,扶贫要警惕福利陷阱。


“扶贫若变成扶懒,对于已经脱贫的群众,也会产生不良效应。”周立观察到,“长期输血式扶贫以及摆脱贫困的艰难险阻,使得一些极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心存‘拦路虎’,缺乏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和斗志。”


针对这一现象,周立提出“志智制”立体扶贫模式。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在脱贫攻坚的使用上首战告捷。“针对‘制度性贫困’等致贫原因,还需要更深层的对症施治。”周立认为,“一些不能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好心办了坏事’的制度或政策,带给贫困地区和人群更为不良的制度性安排。”


他建议,第一,更新资源资本化的既定思维,对不开发地区进行发展权赎买,使得深度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能够不开发或低度开发,保住一片青山绿水;第二,推动社会分红。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结合农林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手段,推动以就地就近就业为主的转移就业脱贫,走出深度贫困。


新京报记者 王纪辛  编辑 张牵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