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黄哲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确定了明年八大重点任务,其中指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会议明确,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如何"藏粮于地"?

关键要保证耕地安全


"要想保证粮食供应,'藏粮于地',首先要确保耕地安全,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定寰认为,当前国内非常重视耕地保护,但还存在一部分耕地被"非农化、非粮化"利用的情况,比如有的农业耕地被私自转型用作工业用地。胡定寰说,如果耕地不断被侵占,就会影响粮食安全,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他建议相关部门严格把关耕地的使用,农业耕地坚决不作他用。


怎样"藏粮于技"?

发展育种技术,推进规模化生产,普及农业机械


胡定寰认为,现代农业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当前我国的粮食育种技术,整体还落后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


"中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本土种子资源非常丰富,但在长期不断引进国外粮食品种使用的过程中,很多本土种子品种逐渐消失了,这是非常可惜的。"胡定寰说,种子品种资源减少,会给新品种的开发带来难度,长期依赖进口品种也会带来巨大的成本,这也是要加强种子库建设的原因。


胡定寰介绍,目前各地农科院都有很多种子库,在建设和维护种子库、研发新种子的过程中,建议相关部门给予更多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国家要进一步完善育种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关于种子研发的长期发展和保护战略,从而吸引和培养更多有耐心、责任心,有工匠精神的农业科学家。"他们不只为了发表论文,还要热爱这项事业,能够长期坐得了‘冷板凳’,专心研究育种。"胡定寰说,育种是最根本的工作,但往往投入时间高,产出少,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机制提升育种人才的积极性。


此外,农业生产中还应继续推进规模化生产,普及农业机械使用。胡定寰举例,"广西的甘蔗为什么比巴西贵很多?因为巴西甘蔗生产几乎完全机械化,在广西目前仍主要依靠人工,现在人工成本越来越高。" 他说,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普及机械化,而机械化操作的前提是规模化生产,粮食耕地大面积成片才便于农业机械高效使用,如果到处是分散的小片土地,农业机械难以施展。


胡定寰认为,发展育种技术,推进规模化生产,普及农业机械,再加上水利等配套设施提升,中国的粮食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近期国内会闹粮荒?官方辟谣


在12月3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预计今年国内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第六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也处于历史高位,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能够满足一年以上消费需求。


秦玉云说,总体来看,国内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实,储备充足,供给充裕"。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编辑 马瑾倩 校对 张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