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曾在1987年担任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联合咨询小组成员,2000年出任浦东新区首届政府副区长。在城市治理方面,长期倡导应“以人为本,因城施策”。


文 | 新京智库访谈员 肖隆平


近来,河北石家庄、黑龙江绥化和吉林通化等城市相继暴发疫情。其中,吉林通化市民反映的“断粮”问题,引发公众对疫情管控与城市治理中如何做到更人性化的思考。而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于新发急性传染病给城市带来的风险管控,城市该如何应急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疫情对城市治理提出了哪些要求?城市又该如何做到“以人为核心”?就此,新京智库访谈了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他曾在1987年担任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联合咨询小组成员,2000年出任浦东新区首届政府副区长,在城市治理方面,长期倡导应“以人为本,因城施策”。


城市治理要让公众有“预期”


新京智库:为什么在新冠疫情影响之下,我们更加关注城市治理问题?


周汉民:在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治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根基所在。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城市治理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政府治理,即政府既要积极有效,也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二是市场监管,即市场监管是否于法有据,使经济发展活跃而有序。三是风险应急,一座城市无论大小,都会面临天灾人祸等各种风险,风险来了,一座城市会如何应对,如何做到迅速而有章法?四是公众的安全,城市是由人组成的,所以城市的安全归根到底就是人的安全,保护一座城市的安全就是要切实保护市民的安全。五是街区治理或区域治理要突出重点,各有特色。


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无疑是对我们城市治理理念和实践的一次大考。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一些城市在疫情应对中都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对人的基本安全保障措施考虑不够,对人的合理诉求照顾不周等。


新京智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一年多了,从城市治理角度来说,给你带来的最大感触是什么?


周汉民:我从中悟出几个道理:城市建设,应该从规划到建设,到治理,要三位一体,有序推进,谋定后动。不能“规划的只想着美妙,建设的只想着赶工,治理的只想着补短板”。


因而从城市而言,首先应该有战略谋划。所谓战略谋划,就是这个地方的发展特色是什么、人文底蕴是什么、自然禀赋是什么、明显不足是什么都应该清楚。城市的发展规划,最好既有可以完成的A方案,也得有万一条件变化后不能全部完成的B方案,用来起到提醒、警示作用,促使我们在A方案推进过程中,不断改进,力臻完善。


城市治理强调空间布局,因为一个好的空间布局,才是一个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空间布局,这样的空间布局要有适合人们安居乐业的就业、就学、就医的基本条件,也要考虑现代交通、通讯和文化设施,最要紧的是让人们对未来有美好预期。做好城市治理,我们得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人们为什么要来到城市?简单回答,为了生活。那更深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又愿意留在城市?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说,人们生活在一座城市,不仅要看到眼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还要能看到将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几千年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两个设问,今天的城市管理者都要回答。


城市治理不能让公众手足无措


新京智库:那你认为新冠疫情对我们的城市治理做了哪些启示?


周汉民:新冠疫情发生到今天,给我们几个启示。首先,提示我们,城市的空间布局应该以网格化管理为要,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体系,可以备而不用,而绝不能用而不备。以武汉为例,用12天建起火神山医院,用10天建起雷神山医院,期间又建了14个方舱医院,这才使得在2020年2月中下旬开始做到对新冠病患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因此,城市的空间布局中必须要安排相应的医疗卫生设施,武汉的经验是十分宝贵的。


其次,城市治理必须下沉到社区,下沉到市民。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关键,市民的素质是城市治理的灵魂。这次全国各地应对新冠疫情的防控。基本上都是强调网格化管理。如果没有这么多的社区工作者,没有全体人民的众志成城,我们的抗疫工作不会取得这样的战略性成果。现在每一个高风险、中风险地区能精准定位在某一个社区,如果没有有效的网格化管理,根本做不到。


再次,市民的责任感,包括市民科学素养的养成,也是我们取得疫情防控战略性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素养包括自我防范意识,以及助人为乐的利他意识。当下,全民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科学规范,比如勤戴口罩、多洗手和保持社交距离,就是利己利人的最好行动。


新京智库:你觉得对于城市治理而言,最重要保障的是什么?


周汉民:一座城市的治理,最重要的保障是有法可依。上海已经将市民在公共场所必须戴口罩入法,这是十分必要的。城市治理不是躲猫猫,也不能有大的随意性,必须做到于法有据。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当下疫情常态化管理的情况下应该四方合力,创造出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来。


同时,城市治理还要做到精准。疫情发生以来,对于疫情的管控越来越精准,高风险、中风险地区的划定都具体到街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影响,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因城施策”。一些地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好经验也应当及时推广。考虑到疫情常态化管理可能要延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国家及时发布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城市治理中的预见性要求。可以给民众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调整预留时间和空间。


新京智库:“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你认为“十四五”时期我们急需做哪些工作来体现“以人为核心”?


周汉民:2020年以来,中国的抗疫斗争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性成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让世界动容的就是,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我们说到做到,再大的困难面前也毫不动摇。抗疫如此,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样如此。十九届五中全会非常明确地提出,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核心。我认为以人为核心的核心就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要做到“以人为核心”,“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筑牢长板,补足短板”。长板就是我们的优势要继续发挥,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此,要保护好又要鼓励好。比如最近有的地方在制订快递小哥的工作量和相关工资福利待遇的规则,我认为这就是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各社会阶层的基本需求都得到关切和关心,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而短板则是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充分、不全面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说到底还是发展问题。因此,补上短板,要包括解决我们当下公共医疗和疾病防控体系的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作为大事来抓,一抓到底,让人民满意,让人民安心。


编辑:柯锐   实习生:余丹  校对:王心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