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一周新书风向标”又与读者见面了。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不单单把好书列出来写一段推荐语,我们还会尽可能地在自己阅读效率允许的范围内,对读者们关注的或刚刚出版的书籍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一本新书的内容非常精彩,我们会不遗余力地给出推荐,如果一本书的内容与其关注度不符,我们也将会在参考意见中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为了更直观地看到我们对某本书的态度,我们还会增加一个“推荐指数”,类似豆瓣评分。


当然,任何阅读的判断都是个人的,我们的意见未必正确,甚至有可能是偏见,但它们一定是真诚的。我们只是提供一个参考意见,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份阅读指南(毕竟,这个事情可能还要冒着得罪出版社的风险)。如果你有比较犹豫的、想要知道我们态度的新书,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也将尽快给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主持|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文学


《李金发诗全编》

作者:李金发

编者:陈厚诚 李伟江 陈晓霞

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年12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张进


《李金发诗全编》从最初的搜集资料、编辑、出版共用时30年之久,收纳了诗人全部新诗作品400余首,厚达近1000页,是项庞大的复杂工程。在序言末尾,编者陈厚诚期待,“这本《李金发诗全编》会发挥其独有的最完备的‘文本’的作用,让读者和研究者们能在李金发诗歌的全景中探幽揽胜,并从中发觉出更多的潜在意义和价值。”不过,对很多读者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李金发是谁。


作为中国象征诗派开创者,李金发1919年前往艺术中心巴黎,以波德莱尔、魏尔伦为师创作诗歌,在中国诗歌界引起“骚动”。李金发的诗在审美上深受波德莱尔所谓“审丑”的影响,写弃妇、丑行、幽怨、死者……这些意象被李金发用作诗标题,可想其诗风。象征派诗歌最让读者心怀芥蒂的晦涩也引起当时文坛的议论。颓废的诗风,加之晦涩难懂,李金发的诗在当时受到的更多是质疑。不过,在中国诗歌必然走向现代主义的路途上,李金发的诗歌创作和对后世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翻开李金发诗集,仿佛看到另一个波德莱尔,抑郁伤感的氛围中,是一幅幅凄暗冷色调的风景,或对死亡的凝视的思绪,但李金发又很中国,比如在语言上,李金发在白话文中掺入文言用词,造就了奇异的语言感受。这些文言用词不仅在语言“陌生化”上起到意外的效果,似乎也在“颓废”的诗风中,融入了一种古典汉语带来的冷静和坚硬。李金发兼容中西古今于诗歌中,成为一个独特的怪异存在。

历史


《贝克德意志史I》

作者:[德]埃伯哈德·科尔布

译者:张丽

版本: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徐悦东


许纪霖曾说,最好的公共历史写作是“大家写小书”。“大家”能保证历史写作的严谨程度与质量,“小书”则方便那些“站在历史门外的”读者入门。这句话其实放四海皆准。


《贝克德意志史I》就由七本“小书”构成,每一本都是由该领域的研究大家写成。该套选取了德意志历史上的七个伟人——欧洲之父卡尔大帝,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军事天才腓特烈大王,铁血宰相俾斯麦,新时代的第一位领袖康拉德·阿登纳,以及世纪人物维利·勃兰特。


通过对历史关键人物的传记式描写,这套书剖析了这些伟人在不同的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然后透过各自的时代横截面,串联起演变的脉络,将德意志的政治史串联起来。我不知道这套书在德国的目标受众是否为德国中学生,但我觉得这套书非常适合中国中学生阅读。因为当下中学生对欧洲史的认识,可能只限于一些在世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而对某一地区的专门历史没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对于对德国比较感兴趣的中学生来说,这套书是了解德国历史非常好的入门作品。

儿童


《生命的奇迹》

作者:[荷]洛特里·兹维格曼

绘者:[比]萨沙弗拉斯·迪布恩

译者:孟永文

版本: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2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安也


“生孩子好可怕!”“当妈妈不会失去自我吗?”“我为什么要有小孩?”……生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古往今来,对于生育孩子这件事,都有着各自文化背景之下的不同讲述:在马来西亚,人们用椰子或鸡蛋来决定孩子的性别;在坦桑尼亚,超过一半的孕妇会吃用黏土做成的盘子和碗;而在危地马拉的玛雅文明中,妇女会坐在丈夫大腿上生孩子……诸如此类的奇闻异事不胜枚举,这些闻所未闻的孕产文化和育儿经验,组成了这本不同于以往且如同于童话般的孕育之书。对于很多人来说,“生育之旅”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形形色色的“经验之谈”,严肃的生理学解析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但这本轻松有趣的书却能够令我们跳出原有的视角,知晓人类对于生育的更多想象。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书中的插图格外古灵精怪,不过,这确实是一本适合成人阅读的文化绘本,而非儿童读物。

非虚构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作者:[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译者:鲁伊

版本: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3月


推荐指数:★★★★☆

推荐人:李永博


随着近年来历史档案的不断解密,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的文字和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包括去年出版的东欧史学者沙希利·浦洛基的著作《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以及一度引发热议的美剧《切尔诺贝利》。这本《切尔诺贝利的午夜》特点在于,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作为资深调查记者,更多地抓住历史中的人,以个体视角切入过往的故事,并用小说式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回到1986年的惨案发生之后,灾难中的人如何做出种种艰难选择。


作者对灾难的亲历者进行了大约80次的采访,跨度长达十多年,受访者的范围从工厂里的底层技术人员到政府官员和克格勃特工。作者提及,写作的灵感来自于1955年的《此夜永难忘: 泰坦尼克号沉没记》,这本灾难史经典作品同样以六十余位幸存者的回忆为基础,还原了著名海难发生时的场景和救援过程。


记录见证者不只是为了描述灾难本身,也是为了重现之前存在的世界,帮助生活在今天的人与灾难和受其影响的个体之间建立情感联系。英文版《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在2019年出版之后,新京报·书评周刊曾在“海外书情”栏目推荐过此书。此次中译本的出版,有望让更多国内的读者同情地理解这些从这段悲惨历史中走来的人。

作者 | 书评周刊编辑部

编辑 | 李永博;王青

校对 |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