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见习记者 王景曦)“之前看过《觉醒年代》,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挺感兴趣的。听家长说今天是北大红楼对个人预约开放的第一天,就和同学一起来参观了。”初中生杨玚说,她觉得北大红楼里的陈设和氛围很像电视剧中的感觉,真实、生动。


杨玚(左)和同学在北大红楼一楼展览处。新京报见习记者王景曦摄


8月1日,位于北大红楼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基本陈列“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黄春锋说:“自6月29日至7月31日面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放后,北大红楼共接待团体参观950余场,共近4万人次。”

 

6月1日起,革命活动旧址集体开放。截至7月31日,《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李大钊故居、京报馆等多个旧址参观人数均破万。此外,海淀区“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和纪念室“永远的典范”首次展出李大钊生前唯一一段在莫斯科演讲的视频、高清版“李大钊就义前的遗照”等重要展品,招徕参观者驻足观看。

 

北大红楼提供8种语言讲解设备,复原展示李大钊、毛泽东工作地点

 

8月1日上午,天气晴朗。离开馆还有半小时,北大红楼南门外已经有了排队等候的参观者。排在第一个的,是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成员顾玉超,得知北大红楼对公众开放后,他和集报分会21个成员一起来到这里。

 

北大红楼今日第一位参观者顾玉超。新京报见习记者王景曦摄


6月1日起,革命活动旧址集体开放。顾玉超向记者介绍,从6月2日起,他和其他分会成员就开始参观各个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一直很期待北大红楼开放,因为党早期的历史就是从这开始的。今年是建党百年,我们带着自己收藏的原版《青年杂志》、《少年中国》等报纸来这参观学习,也来展示一下我们集报人的藏品。”

 

作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北大红楼意义深远。据悉,此次主题展围绕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建党人物,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对中国思想启蒙、民族觉醒和社会革命的里程碑意义,展现了建党时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

 

据悉,为做好讲解接待工作,北大红楼组建了20人的讲解员团队。讲解员们经过了半年的集中培训,其间参与了多次党史专家、礼仪专家等的授课、培训,并参与了展览大纲研讨、形式设计方案研讨等工作,充分熟悉展览内容。此外,经过前期接待企事业单位的团体参观,目前全体讲解团队不仅能够熟练进行讲解,更能将他们自身在学习相关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拓展知识融汇进讲解当中。

 

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宣讲好展览内容,北大红楼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讲解服务。除了讲解员的定时讲解外,自带手机、耳机的观众,可以在红楼现场扫码收听“北京之声•博物馆”的有声导览,里面提供了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录制的讲解音频;此外,观众可以到咨询台租用内置了8种语言的讲解设备,享受到覆盖所有展厅的一对一讲解服务。

 

此次展览面积约8000㎡,有文物1357件、艺术品40件、景观类作品25组、沙盘模型5组、新媒体艺术16组(全息影像2组、体验式投影2组、交互触摸屏12组)、珍贵影像视频13个。同时,展览将北大红楼内旧址纳入参观流线,复原展示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陈独秀工作过的文科学长室等6处旧址,让展览与旧址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北大红楼开放后,如何预约最方便?黄春锋介绍:“目前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革命活动旧址,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北大红楼’进行预约。北大红楼目前每天有1000个个人名额、1000个团体名额。我们有4个参观时段,9点到11点、11点到13点、13点到14点、14点到16点,每个时段可以预约的观众数量不同,请大家注意。”

 

另外,黄春锋提醒,疫情期间,入馆一定要佩戴口罩,注意个人防护。

 

50万人参观北京革命活动旧址,油印体验、李大钊视频、鲁迅冬菜包子引人关注

 

6月1日起,北京革命活动旧址集体开放。顾玉超向记者介绍,从6月2日开始,他和集报分会成员就开始参观各个革命活动旧址,“31处红色打卡地,我们已经去过20多处了。”

 

整个北京,有很多像顾玉超一样,感怀于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热衷于参观革命旧址的人。据统计,革命活动旧址集体开放以来,共有50万人次参观。


北大红楼南门外,参观者排队入内。新京报见习记者王景曦摄


据了解,东城区 “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旧居)专题展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最“红”打卡地,参观人数达3.1万余人次。“伟大开篇”展览设置了AI智能机器人和VR眼镜,打造科技化沉浸式展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推出了情景剧《星火》,让观众观展更生动。此外,在两个专题展分别设置了油印体验,观众可参与“给未来的自己一封信”等互动环节。在《薪火传承——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中打造了“觉醒年代”“光辉足迹”“历史记忆”“文人志士”“日新月异”五条党史游学线路,并邀请演员于和伟、朱德元帅外孙刘建、北京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单霁翔等担任代言人,让党员群众在游学中感悟浓厚的红色基因。

 

自6月1日旧址开放以来,位于西城区的北京李大钊故居、京报馆两处旧址共接待观众29733人次,并推出了形式多样的参观体验活动。沉浸式话剧《播火者》在李大钊故居上演,带领观众重温觉醒年代的故事;京报馆以“魏染书屋”为载体,举办“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举办活字印刷体验、油墨拓印等线上线下活动14场。

 

马骏烈士墓位于朝阳区日坛公园内,附近芳草地国际学校组建了由200余名小学生组成的小小讲解员队伍,定期开展志愿讲解活动。此外还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民俗博物馆合作,组建志愿讲解员队伍。参观者表示,通过参观马骏烈士墓,了解了更多关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事迹和早期革命活动历史。有的参观者表示,之前对马骏不是很熟悉,通过参观,了解到了他的光辉事迹,更加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6月1日,海淀区 “不朽的功勋——李大钊生平事迹展”和纪念室“永远的典范”正式对外开放。此次更新展陈后,该展首次展出李大钊生前唯一一段1924年9月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演讲的视频、2011年从荷兰国家档案馆找到的高清版“李大钊就义前的遗照”等重要展品。同时充分应用科技手段,用冰屏展示了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的页面;用电子屏展示了2.6万字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供观众阅览。

 

6月1日至7月31日,丰台区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北方的红星”、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旧址“光辉印记”2处重点专题展以及“工人是天”“百年追随”等4处小型专题展共接待观众4.2万余人次。丰台区展览推出6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和9条青少年思政课程精华路线,聚焦青少年群体,组建60余人的青年党史志愿宣讲团和近300人的“小小红色宣讲员”队伍,讲好家门口的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此外,还在线上推送有声栏目“丰台史话”、《我在丰台学党史》,为展览制作的5集微纪录片《北方的红星》,全网浏览量达1000万次以上,与北京电视台合作拍摄系列专题片,首集《长辛店——北方的红星》已于日前播出。

 

陶然亭慈悲庵、高君宇烈士墓和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三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自6月1日开放以来截至7月底,共接待各类游客及社会团体近18万人次,提供义务讲解近900场次。陶然亭慈悲庵积极推出线上全景VR游览,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微信公众号推出红色讲解专栏,方便市民游客线上线下多途径参观学习。中山公园还推出了冬菜包子、老花茶等精美中西茶点,深受游客喜爱。游客表示,在来今雨轩茶社品茶、尝着鲁迅曾经赞不绝口的冬菜包子,聆听红色故事,仿佛看到了当年革命先辈在此座谈交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时的场景,既生动又有意义。


新京报见习记者 王景曦

编辑 展圣洁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