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图/unsplash 


经济发展是一个产业结构升级过程,而实现碳中和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过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认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减排降碳,确保碳排放稳中有降,同步开展碳中和路径研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争当“领头羊”。北京应努力将能源结构变革融入产业结构变革之中,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在发展中变革能源结构、实现碳中和。


那么,“十四五”规划目标之下,北京如何实践碳中和?北京重点产业、行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有哪些路径可选择?


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将高度依赖氢能等新能源技术


《北京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7360万吨标准煤,其中包含建筑供暖等在内的生活消费1691.4万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533.8万吨,制造业1162.9万吨。


可见,北京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关注的重点行业是能源行业、建筑行业和交通运输业。


葛全胜表示,目前,北京市万元产值能耗已由2005年0.87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9年的0.230吨标准煤,高于美国水平,达到日本等低能耗国家的水平,提高能效的空间较小,今后重点任务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将高度依赖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北京科技实力雄厚,理应引领我国未来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结构调整可以重点关注氢能源,争取突破低成本化石能源制氢、海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低成本氢能技术应用,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并为全国实现碳中和提供创新方案。


在葛全胜看来,北京能源领域实现碳减排的大方向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大幅提高氢能等新能源的比重。北京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的潜力不大,应该走发展氢能的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克则表示,北京能源领域减排,难点在于供暖系统在已经实现煤改气的基础上,未来要往低碳化方向发展,譬如逐步增加电能替代。


2019年,在北京的碳排放结构中,建筑排放占比达到45.56%,是碳排放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行业。


北京华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德进对新京智库表示,北京建筑节能,对于新建工程的开发设计来说,需要从规划阶段就考虑后期运营的节能减排问题,也就是分层、分户冷热负荷和总建筑冷、热负荷问题。因建筑外立面设计与建筑外围护结构冷热负荷直接关联,所以,用什么样导热系数低的建筑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在陈德进看来,建筑内部机电的节能设计也很关键。涉及具体负荷的计算、分配的暖通专业,只有对具体楼层、房间负荷计算和分配很准确,才能做出好的空调系统设计。风系统同样也要做平衡,因空气可压缩性特点,参数变化大。所以,风系统不易过长。以免造成机组对机组全压过大,噪声大。


在交通领域,机动车电动化推广对交通碳减排贡献巨大,是实现城市交通碳中和最核心、最有潜力的途径。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刘莹之前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北京市中心城区的绿色出行比例已经达到73.1%,短期看,并不会有太多的增长空间,因此,碳减排应该有更多的适应特大城市交通发展的思路。


刘莹认为,车辆能源转型对北京实现目标有重要作用。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车规模已经达到40万辆,2025年的目标是力争达到200万辆,占比从7%上升到30%。但也要认识到,机动车电动化的进程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把基础工作做好。


低碳是大势所趋,但减排不能一刀切


葛全胜向新京智库介绍,目前,北京把率先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作为“十四五”时期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把谋划碳中和愿景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能源、建筑和交通等行业既是碳减排的主要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又占据很大的比重。如何平衡低碳与经济发展是北京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葛全胜表示,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减排绝对不能一刀切。2020 年,北京市燃气锅炉供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 2033万吨,占全市排放总量的16%。发展热泵供热系统是减少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但全市城镇地区供热面积8.95亿平方米,其中热电联产供热面积 2.36亿平方米,燃气供热面积 6.15亿平方米,调整供热系统涉及大量资金投入和职工就业安置问题,需有序分批推进。


在葛全胜看来,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608万辆,其中新能源车保有量约为40万辆,利用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也需在不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的前提下逐步推进,不能对经济发展和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剧烈干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张九天表示,北京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去煤计划基本实现,目前经济增长点多为能耗低、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高精尖产业;整体来说,低碳与经济发展不相冲突,而是协同驱动。平衡低碳与经济发展,仍要注意在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过程中,严控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加快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提质升级,严格控制制造业碳排放增长。


对于低碳技术的使用,中金公司研究院执行总经理谢超也认为,技术进步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根据模型模拟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抵消甚至超过了碳定价给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冲击。依靠包括技术进步在内的综合治理方式,可兼顾经济增长和碳中和两个目标。


首要任务是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


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碳排放要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的主要工作中也提到,北京要突出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


西单东南角“绿色发展”主题花坛。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葛全胜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的碳中和路径可以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要逐步摆脱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氢能、微网、直流电等新兴技术,加快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电力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二要以技术变革为主导,提高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能效水平,包括: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逐步淘汰燃油车,推动交通运输电气化或氢能化;推广热泵、绿色照明、绿色建筑等技术,建设零碳建筑;推进绿色制造,推动工业领域氢能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和电气化。三要大力培育低碳、零碳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产业,借助工业物联网、AI等信息技术,推动零碳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耦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主任朱彤表示,北京实现碳中和过程中要避免“运动式”减碳和以行政手段主导减碳,需要真正培育和发展基于低碳技术的低碳产业,而不是单纯通过末端治理,关闭产能等方式实现减碳,这样才是平衡两者关系的根本。


在张九天看来,北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碳中和时间表、路线图,如开展本市碳排放达峰评估、完善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积极推动碳中和先行示范,实现冬奥碳中和目标;二是实施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聚焦城市运行重点领域,发展绿色建筑,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三是把碳中和战略目标要求融入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城市建设低碳标准,构建绿色韧性城市;四是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推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建设。


此外,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将继续强化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严格控制制造业碳排放增长。


王克则认为,北京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低碳规划中主要强调通过在三次产业中提高服务业的产值比重,来优化产业结构。服务业普遍具有相对较低的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可以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和排放。对于北京而言,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发展有特色的低碳服务业,例如以培育低碳型服务业和鼓励技术创新为重点。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