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后,上海前滩体育公园体育场,足球运动蓬勃发展。图/IC Photo


2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共涉及6大类35个要点,其中深入推进“双减”等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文中提到“继续把‘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还特别提到要“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

 

自2021年7月出台“双减”政策以来,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学校、家长、社会逐步达成“双减”共识。但“减负”之下,也需在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质量上更多着力。

 

前两天,中国女足时隔16年再次捧起亚洲杯,给寒冬中的中国足球注入了一股暖流。如何趁势提升关注度,筑牢基础,也成为摆在中国足球面前的一个问题。

 

此次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对中国足球而言,恰好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也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在更好开拓学生个性发展、自由发展和全面优质发展空间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而且,由教育部举办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意味着该项赛事的主导权乃至今后发展青少年足球的主要领导责任都将归属于教育部门,这不只是简单的部门职责调整,而是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方向性调整。

 

这种调整,也意味着教体融合模式的探索。学生减负之后,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兴趣爱好,由教育部举办足球联赛,让更多中小学生有参赛机会,也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其实,于足球运动本身来讲,这也意味着从学技战术到学发展模式的转变。日本足球这些年迅速崛起的主要经验就是中学联赛搞得好。在日本,青少年联赛体系非常完备,12岁以下有少年足球大会,15岁以下有全国中学足球联赛,18岁以下有日本高中联赛,可以说是无缝衔接。特别是,扎根校园的日本高中联赛,其技战术水平之高,观众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在这种群众基础之上,日本足球的成功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育部办赛,显而易见的优势是可以迅速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对足球教育的重视,有效解决目前足球人口急剧萎缩,后继无人的问题。

 

不过,教育部门也需克制“一抓就灵”的冲动。发展校园足球是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更好将“双减”要求落地,不宜以培养球员球星为根本目标。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层级高,覆盖面广,比赛名次或将成为各校竞争教学水平的指标。如何避免由此引发“内卷”,不让“双减”的创新之举走形变样,值得教育部门认真谋划,防患于未然。

 

总之,做好“双减”工作,需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脚踏实地,尊重教育的规律。通过举办联赛,培养青少年对足球的热爱,筑牢中国足球的塔基,也有助于“双减”发挥实效,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新京报特约评论员 | 沙元森(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实习生 | 吕怡然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