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还有“大动作”。年内将相继发射2个空间站实验舱、2艘载人飞船、2艘货运飞船,再将6名航天员送入中国空间站。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将在今年年底前“会师”太空。

 

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书记刘志让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重大发射任务对航天六院的液体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按节点交付质量可靠的发动机产品,一方面要确保在飞行发射过程中稳妥可靠,确保圆满完成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通过我们的创新研发,满足国家航天事业后续深空探测对动力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书记刘志让。受访者供图


谈建议

设立并实施重复使用液体动力专项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带来了哪些建议?

 

刘志让:今年我一共带来了5份建议,其中有3份建议与航天相关。比如,建议国家设立并实施重复使用液体动力专项,研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复使用液体动力产品;推动航天技术转化应用的前瞻性技术示范应用;出台相关鼓励支持政策,推动国有大型企业与航天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及产品应用合作等。

 

新京报:可重复使用液体动力有何优势?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工作进展如何?

 

刘志让:相比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具备可重复使用能力的新型运载器是降低航天运输成本、提高安全可靠性、缩短发射准备时间的理想运输工具,是未来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持续开展重复使用运载器的研究,有效降低了发射成本,提升了发射效率。目前,我国现役液体火箭发动机均为一次性使用,相较于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射成本偏高,发射效率相对较弱。尽管我国现已开展了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工作,通过发动机多次试车验证了重复使用的潜力,明确了重复使用动力发展路线,但距离工程应用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缺少具备重复使用能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重复使用发动机设计理念、验证方法等基础知识和条件不完备,基础研究薄弱制约发动机的持续创新等方面。

 

针对这一问题,我建议国家设立并实施重复使用液体动力专项,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研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复使用液体动力产品;加大有关重复使用的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建立国际领先的发动机基础研究体系,打造液体动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液体火箭发动机数字化研发平台,推进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模式转型。

 

谈宇航发射

载人航天空间站今年有6次重大发射任务

 

新京报:航天六院是我国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近两年我国发射的主要航天器都有六院的产品。六院是如何参与到这些工程中去的?

 

刘志让:航天科技集团六院是我国唯一的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航天液体动力技术研究院,见证了中国航天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火星探测等里程碑式大事件,为中国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目前处于常规发动机与新一代发动机并存、逐步实现更新换代的阶段,以YF-20系列为代表的常规运载火箭发动机,主要用于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系列运载火箭,参加了三百余次发射任务,成功的把数百颗国内外各种不同类型的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支撑我国圆满完成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重大专项任务。

 

以YF-100、YF-77为代表的液氧煤油和液氧液氢为代表的新型无毒发动机,用于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将我国火箭运载能力从最大9.5吨提升至25吨。还有其他诸如上面级发动机已形成远征系列,空间姿态和轨道控制发动机已形成多个推力品种,电推进系统研发和工程化研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比如,在嫦娥五号任务中,六院提供了107台性能功能各异的大小发动机,推举长征五号火箭进入预定轨道,助推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一个个高难度动作,实现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任务。

 

天问一号任务,六院研制交付的78台各型发动机,推举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助力天问一号探测器,将液体动力的贡献贯穿全程。还有空间站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等都有液体动力的贡献。

 

新京报:载人航天工程近年来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去年中国航天员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核心舱;今年空间站建造阶段大幕将拉开。在这个过程中,对六院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六院做了哪些创新?

 

刘志让:近年来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亮点纷呈。中国空间站建造全面实施,6名航天员先后进驻,开启了有人长期驻留时代。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嫦娥四号首次着陆月背巡视探测,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壤。天问一号实现中国航天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印迹。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形成体系能力。

 

今年及后续任务中,我们还要承担多次重大发射任务,包括发射“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以及天舟四号、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

 

这对六院液体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按节点交付质量可靠的发动机产品,一方面要确保在飞行发射过程中稳妥可靠,确保圆满完成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还要通过我们的创新研发,满足国家航天事业后续深空探测对动力的需求。

 

比如在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的交会对接任务中,将由飞船上的推进系统完成精准定位、靠拢、调节等任务,担负全程保驾护航的职责。推进系统还将为飞船变轨机动、姿态调正及定向,飞船脱离飞行轨道返回地面以及飞船返回再入大气层等提供动力。

 

为了满足空间站长期在轨可靠运行要求,六院以最严格的标准采取加严措施,也采取了大量的周全设计,即使在振动、冲击等恶劣的力学环境下仍能保证推进剂和气体无泄漏;甚至在发生一次故障的情况下,推进分系统仍能照常工作;更有甚者,就算发生两次故障,仍能保证航天员安全。

 

面对高度密集、十分重要的国家任务,我们着眼保证成功能力的提升,系统推进产保体系建设,着手构建适合液体动力的产业体系,开启“卓越产品行动”,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制定了“数字六院”路线图,一系列推动液体动力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谋划,使全院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增强了液体动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书记刘志让站在人民大会堂前。受访者供图


谈技术转化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服务国民经济发展

 

新京报:今年北京冬奥会的火炬采用氢作为燃料,也是六院提供的核心技术。像航天这样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在推动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起到了哪些作用?

 

刘志让:许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都是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其共同特点就是投入多、回报慢,而且它的效果可能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比如六院在几十年研制氢氧火箭发动机的过程中,既研制出了新一代大推力氢氧火箭发动机,成功应用于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胖五”的芯一级和二级主动力上,又掌握了氢的生产、储运和供应技术,在航天氢能技术转化中,在氢燃烧技术领域,掌握了高可靠氢点火技术、氢/空与氢/氧高效稳定燃烧控制技术、氢的测试和安全管理技术、燃料供应及低温液氢泵送和流动控制技术。

 

对于普通企业来说,这样的投入可能是难以承担和消化的,很多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就是专门为化解这一矛盾而发起的,由我们进行研发,这对于氢能领域发展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比如在今年北京冬奥会上,六院提供核心技术的氢燃料的手持火炬和主火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绿色、环保、健康理念和形象。

 

同时我们也已研发出很多创新成果。去年,我院牵头编写的三项液氢国家标准发布,填补了国内民用领域液氢标准空白;完成了国内目前最大批量的9座加氢站建设,建成了国内首座液态储氢加氢站;完成了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吨级氢液化系统研制;完成了大容量的车载液氢储氢系统研制。我们研制出的液氢重型卡车不仅是国内首辆,还是全球首辆,目前已经通过了综合测试。氢能应用在取得产业化突破后,会对整个国家的新能源产业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新产业。

 

新京报:你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如何理解?今年航天六院将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

 

刘志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证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重大进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由之路,要继续深化改革,通过一系列实际举措,破除发展瓶颈,释放创新动力。

 

航天六院已经明确了“十四五”发展目标和实施路线,2025年要实现营业收入350亿元,在宇航动力上,推动新一代运载火箭主动力发动机和商业航天发动机实现产业化,重型火箭主动力发动机得到试车验证,空间飞行器新型动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天技术应用上,聚焦节能环保和特种装备两大板块,结合航天发动机技术特点,重点发展“三废”处理、氢能液化与加注、替代进口泵阀、智能包装印刷、功能膜、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和钢铁余热利用、推进剂衍生技术等方面的高端装备,实现产值210亿元以上。

 

今年依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期,也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年宇航发射任务密集,型号研制和批产交付任务繁重,以空间站建造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任务举国关注、举世瞩目。我们一方面要将圆满完成航天重大工程任务、确保产品按计划交付作为全院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坚决履行强军首责,一方面还要立足国内,放眼国际,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按照“发展航天、动力先行”的思路加快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和各项能力提升,坚持补短板、强基础、提能力、促发展,进一步推进重型运载火箭发动机等为代表的9型新型动力产品的研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液体动力公司。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六院已经提出了进一步夯实“十四五”发展基础,重点提升十个方面能力的工作计划,分别是高质量保证成功能力、快速敏捷迭代的数字化研发能力、适应批量生产及快速研发的生产制造能力、适应批量生产及新型动力研发的试验验证能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发展能力、体系支撑合作共赢的国际化发展能力、经济良性健康运行能力、人才引领带动发展能力及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六院将严格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总体部署,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夯实液体动力创新基础,全面提升研制基础设施及资源的使用效率,开启全面实现液体动力“三高”发展新征程。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