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日,北京此轮疫情累计报告400例新冠病毒感染者,涉及14个区。其中,朝阳区病例数最多,防控压力最大。


为防风险外溢,部分区域被划分为封控区、管控区,居民外出就医需借助专业运力。承担了“摆渡”功能的120是否够用也成为关注焦点。


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陈焜今日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介绍,疫情期间,120需要承担院前急救、疫情转运、就医摆渡三大任务,加之部分员工被弹窗、医院暂时停诊,的确面临资源紧缺的压力。


为此,救援中心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继续挖潜,要求部分员工下班不停工。同时利用数据分析、充分摸清底数,通过优化管理机制提高运转效率。截至目前,院前急救呼叫率维持在97%左右,对封控、管控区域提供了1000多人次转运服务。


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陈焜。朝阳区救援中心供图


疫情期间 120需保障3大任务


新京报:目前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运力情况如何?


陈焜: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是北京市内除了北京市急救中心之外体量最大的急救机构。我们现有车组78个,急救车共116辆,加上节后上牌的11辆负压救护车,到时候我们就有52辆负压车了,这个数量在北京市各区中最多。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来,我们不光是市急救中心的分中心,还要承担许多政府保障职能,任务更多。


新京报:北京这轮疫情感染者超过了300例,朝阳区是各区防控压力最重的。疫情期间,救援中心要承担哪些任务?


陈焜:疫情期间,救援中心有三大任务,我们形容是手握三个“方向盘”。


一个是院前急救,要确保正常急危重症的转运需求得到保障。


第二是疫情转运,我们已经租了28辆考斯特,10辆大巴车,负责转运密接、同时空密接和次密接人员,平均每天转运600-800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转运过1883个人。疫情有坡峰坡谷,北京目前整体仍处于高位平台期,阻断传播链最关键的就是打时间战,和病毒抢山头。


第三是城市就医摆渡。我们在封控区、管控区每日储备了5辆急救车,12辆gl8,积极配合属地做好因政策原因不能自行外出就医、单纯需解决交通工具闭环就医的问题。从4月22日到现在,我们已经转运了1000多人次,疫情开始时每天转运150人次上下。


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陈焜(左)。朝阳区救援中心供图


运力面临压力 优化管理提高运转效率


新京报:封控、管控区域的居民,现在就医需要120提供帮助,这期间也的确产生过对于120运力的担忧。你们运力怎么样?


陈焜:120的运力平日就是紧张饱和的状态,疫情中一方面是需要保障的人数增加,一方面我们也面临因弹窗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确实是感到压力倍增,这是特殊时期的现状。


新京报:有什么解决策略吗?


陈焜:我们现在从两个思路来应对。


首先是在现有人力物力基础上再加压、挖潜。要求车组多跑任务,真正急危重症,一定要第一时间到位解决问题,这两天呼叫满足率在97%左右;还能来上班的,这个时期对不起大伙儿了,下班了也得干,我们在八里庄、垂杨柳、周庄嘉园三个点位安排了下夜班、休息车组一共5组,进行外围值守。


救援中心调度席位之前是4个,现在也扩充到16个,设立外出就医专线85950017,中心副主任值守,安排人员24小时应答,现在每天要接打4000多个电话。


其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靠管理和机制来提高运转效率。


我们对头几日的呼叫信息进行了收集和分析,现在得到了一份封控区、管控区就医需求的统计数据。需求排名前三位的地区是十八里店、潘家园、劲松,就医类型是透析、产检、外出就医回家。


从时间看,每天三个就医高峰时段:6点至10点,患者要起来透析了;14点至15点,上午透析完的患者要回家,下午需要透析的要出去,比上午高峰需求量更大;第三个高峰时段从20点开始,是百姓看完病再次回家的高峰时段。


这些数据成为我们针对性派发资源的依据。我们成立了社会面保障组,他们与相关的社区对接,把这些真实数据反馈给社区。梳理出透析、孕产妇、高龄老人、儿童、换药、复查等细分类型,其中有固定每周几次、几号要外出的。有这些底数,我们分班组、分时段做好精密转运计划,会更加明晰。我相信未来保障力度会越来越大,居民未来外出就医的不适感会进一步减轻。


新京报:疫情时你们接单的流程是怎样的,出车时间大概多久?


陈焜:平日是市急救中心直接派车,现在资源有限,我们要解决真正急的部分,会对派发的清单根据轻重缓急出车,这可能是最大的不同。如果是保障区直接派车,10-12分钟能抵达,其他地区需要10-18分钟。


新京报:车组不时要出入风险区,转运涉疫人员,防控方面怎么确保?


陈焜:我们要求涉及转运的司机、车辆,每天都要检测核酸,加强每日体温检测和健康管理。安排了一个副主任去洗消点专门负责,严格院感考核,加大检查培训督导的力度。


建议社区加强参与 配车解决普通就医需求


新京报:还有哪些难点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


陈焜:非战斗减员这个方面,因为奥密克戎传播快,隐匿性强,一旦我们的人弹窗了就比较棘手;其次是医疗机构的关停,让急救资源和院内急诊资源出现了一些不匹配,送过去可能需要长时间等待,院内也没有好的办法。


我认为接下来社区要进一步参与,按照每万人口至少应该配备2个中巴车,属地统一指挥调度,解决普通就医摆渡的需求;此外,如果患者提前做了核酸,医院要认可院外检测结果,减轻院内检测的负担,缩短就医等待时间。


新京报:这么多天下来,你觉得120的工作有何变化?


陈焜:我觉得我们的战斗力更强了,全市统筹能力也更强了。


新京报:对处于封控、管控区域、有就医需求的居民,有什么建议?


陈焜:出了事儿别慌,有困难及时和社区居委会联系,说清楚自己的情况和需求。我们已经经历了这么多次疫情,有各种途径可以解决问题。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