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指示,坚持不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首届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大红楼举办。

 

新京报记者获悉,大会自今年1月发布征文启事,半年时间共收集超过130篇学术论文,学术成果丰硕。同时,讨论会政治站位高、研究领域广,论坛形式新,以一个主会场和五个分会场以及京外人员在线参加的方式,由多个学科领域专家从历史内涵、实践意义和现实启迪上,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

 

7月1日,首届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在北大红楼举办。北大红楼供图

 

赓续红色血脉

理解北大红楼在建党中的地位

 

位于皇城根遗址公园西侧,五四大街边的北大红楼已经历经百余年岁月更迭。7月1日,七一勋章获得者、李大钊之孙李宏塔踏上北大红楼吱吱作响的木地板,走进百余年前,祖父李大钊曾为学生们讲授《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大教室,“看到祖父曾经工作过、奋斗过的北大红楼,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并且再次汇集了一大批新时代的专家学者,共同切磋、研究建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我很感动。”

 

李宏塔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建党时期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李宏塔说,北京市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孕育地之一,由此形成了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继承革命传统,就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深刻理解北大、北京在建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在致辞中指出,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炼并深刻诠释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写入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研讨会将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以伟大建党精神、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孕育等为议题,开展深入探讨,这有助于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北大红楼在建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充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7月1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在研讨会上。北大红楼供图

 

穿越历史烟云,回眸百年辉煌,曲青山指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大红楼,见证了民族的伟大崛起。“可以说北大红楼的历史深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孕育的。”

 

“革命文物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群指出,举办首届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学术研讨会,对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指出,要以本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强化责任担当,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首都红色资源;推动守正创新,不断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继往开来,大力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骨干力量摇篮

早期的北大红楼“朋友圈”

 

在7月2日的分会场讨论中,与会嘉宾和学者围绕“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北大红楼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的孕育研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关事件与历史人物研究”“革命文物与纪念馆研究”等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剖析了“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回顾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历史,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和深思的学术观点。

 

在“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分论坛中,北京市东城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钦双认为,北大红楼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发挥的作用独特。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而北京则是主要的孕育地,“北大红楼有庞大的新文化运动阵营,可以看到很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都是北大推动的。”

 

王钦双说,北大红楼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共产党骨干的成长摇篮。“陈独秀、李大钊都出自北大红楼,同时陈独秀推动各地建党时,联系的各地发起人大多也是陈独秀在北京期间朋友圈中的志同道合者,比如李大钊、毛泽东、张国焘、张申府、陈公培、谭平山、谭植棠等。”

 

据悉,中共一大召开前夕,除北京以外的其他7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42名成员中,共有18名成员出自北京或与北京有密切关系,占总数43%。在全部8个共产党早期组织58名成员中,出自北京或与北京有密切关系的有34人,正是这些来自北京或与北京有密切关系的建党先驱、先进分子,为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培养和输出了大批干部,打下了扎实的组织基础。

 

线上线下同步论坛

全国学者声音于北京齐聚一堂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学术研讨会克服疫情因素影响,以一个主会场和五个分会场以及京外人员在线参加的方式进行,是一次全国性学术类研讨会召开形式的创新尝试。尤其是主会场设在具有百余年历史的北大红楼原北大教室,分会场设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相关旧址,与本次研讨会主题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对展示传播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资源特色和丰富内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以研讨会第二个分会场为例,线下举办地点位于中法大学旧址阶梯教室,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在该分会场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薛庆超介绍,会场共收到21篇文章,10位专家学者围绕“北大红楼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进行了主题发言。“其中,会场议题设置抓住了历史认识与现实实践的有机结合,研究成果兼具了政治、理论和科研三个方面,同时也彰显了我们所肩负的历史和时代使命。”

 

薛庆超指出,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着习总书记对学术研究提出的“四个坚持”,勇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的这个角度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新时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我们今天的讨论就显得迫切且必要,一方面我们继承和弘扬先驱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另一方面我们也承担起新时代的学术担当,准确把握了‘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核心要义。”

 

除了线下论坛的选址颇具新意,本次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也让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声音齐聚一堂。

 

王明前是福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分论坛屏幕的另一端,他以经济的角度出发,谈及了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北京大学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模式的认识,“这是与他们对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批判同步进行的。随着他们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热情呼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重要内容。”

 

另一端,来自河北地区专家的见解和声音也会从分会场中响起。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李阎在线上发言时,引用李大钊的话,“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李阎指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宝贵思想和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李大钊的这些思想和精神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源头”和“活水”,接续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重视和挖掘李大钊等先驱人物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能够为我们深悟党的源头和活水,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助力。”

 

用时半年征集

收到来自全国132篇论文作品

 

据悉,本次研讨会政治站位高、研究领域广。研讨会汇集了多个学科领域顶级专家,从历史内涵、实践意义和现实启迪上,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北大红楼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很多值得深思借鉴的学术观点。


本次研讨会政治站位高、研究领域广。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从研究史料看,涉及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时期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极大拓展了以往对北大红楼的研究范畴。从研究内容看,与会专家学者的文章和发言既涵盖了党史、革命史的考证,也包括了对数字文博、新媒体传播等新兴议题的讨论。广大专家学者挖掘新史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取得了很好的学术研讨效果。

 

同时,论坛形式新,学术成果丰硕。据悉,大会自2022年1月中旬发布征文启事,到6月中旬,短短半年时间共收到132篇学术论文。从稿件统计情况来看,既有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9家中央单位的文章,也有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大学、中央传媒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6家高校的作品,还有来自北京市委党校、市委党研室、西城区委、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市属单位的文章,同时也征集到来自天津、河北、山西、上海、广东等省、市、自治区的论文作品。

 

经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等机构权威专家审阅,精选了近百篇论文。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论文,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严谨的学术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军在研讨会闭幕式上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取得了良好预期效果,搭建了交流互鉴平台,具有非常重要、深远的意义。本次学术研讨会将作为新的起点,不断深化党史研究,每年举办一次专题聚焦、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学术研讨会,努力把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建设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革命类纪念馆,把北大红楼学术研讨会打造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品牌,让伟大建党精神和光荣革命传统在新时代的首都北京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