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务院批复北京“两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作为“两区”建设的重要区域,海淀区在“两区”建设上也取得丰硕成果。记者从正在召开的海淀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获悉,2022年新增“两区”项目数639个,其中外资项目125个。

 

去年1-10月份,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1594家

 

海淀区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于今日(1月4日)开幕。海淀区长李俊杰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海淀区“两区”建设扎实开展。实际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增长2.1%,全市占比37.1%。促进全产业链制度型开放,形成制度创新案例21个。新增项目639个,其中外资项目125个。

 

海淀区编制《海淀区“两区”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紧密围绕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务三大产业发展,聚焦人才、资金、数据、商品等四大要素资源,研提149项制度创新政策,按照条件成熟“实施一批”、积极培育“储备一批”、战略谋划“研究一批”的思路梯度推进实施。

 

海淀区还建立实施“周报告”“月点评”“季评估”“年评价”等工作机制。加快数字贸易港建设,研究制定《海淀区促进数字贸易港发展的实施方案》,“探索优化科研机构访问国际学术网站的安全服务保障”任务前三批共有14家企业79名用户开通试点权限;申报中关村综保区,同步推进综保区规划设计,提前谋划培育入区项目35个。

 

在招商和项目落地方面,海淀区招募“创新发展合伙人”,搭建“六单”管理智慧平台,充分调动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性;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和政策触达范围,已累计组织中欧连线、上海进博会系列推介活动14次,加速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首创性重点项目落地。2022年新增“两区”项目数639个,其中外资项目125个。

 

此外,海淀区还编制《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建立海淀组团与中关村软件园的联动合作机制,打造“1+1+N”开放格局,协同争取“两区”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试。去年1-10月份,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1594家,其中内资企业1561家,外资企业33家。

 

推动中关村综保区建设,加快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

 

谈到今年的工作,李俊杰表示,海淀区今年将推动中关村综保区建设,加快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强化项目签约常态化机制,积极承接重点企业和央企调整业务布局、开设新业务板块等新设项目。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深化“产业开放+园区开放”模式,聚焦信息服务、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持续优化外资外贸发展环境。支持科创企业加强国际创新合作。高水平筹办2023中关村论坛。

 

在政策创新方面,今年,海淀区将开展“制度创新合伙人计划”,面向重点企业建立“一企一档”,共研共建创新方案形成“政策突破-案例应用-推广复制-项目落地-迭代升级”的完整闭环。聚焦企业关切,定向企业风险投资经济、直播电商、大企业开放创新、研发产业化等,开展特色化专题研究。

 

围绕海淀组团“两区一中心”的功能定位全面发力,培育三大主导产业新赛道,集中力量实施八大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海淀组团。研究搭建“六单”管理系统。重点打造“空间资源智能匹配通道”“企业制度诉求快速响应通道”等功能,实现政策可用、诉求可达的互动模式。推出“两区”虚拟代言人和网红打卡地,建成沉浸式产业链和一批可视化场景,提升“两区”建设显示度。

 

加快申报中关村综保区进程方面,海淀区将立足中关村综保区功能定位和研发特色,同步开展综保区规划设计、功能布局,持续培育入区项目。对标国内外先进综保区、自贸港区政策体系,聚焦保税研发、保税检测、保税维修等基础功能,细化论证综保区全产业链保税、区内外联动等相关政策创新的实施路径,打造中关村综保区制度创新体系。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