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但也要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技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1月16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表示。

 

据介绍,2022年,中国农科院科技服务稳产保供有力有效,建立了常态化体系化科技服务新机制,在品种、技术、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吴孔明表示,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2023年,中国农科院将多方推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工作,推进科技创新布局从“一农”向“三农”转变,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受访者供图

 

从新种质库到重要农作物专家团

 

位于北京西三环的中国农科院里,一座崭新而特殊的建筑物在2022年正式启用,这座于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收藏着超过50万份作物种子,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作物种质库,也是我国种业自主、自强的根基。

 

新作物种质库的启用,是2022年中国农科院重大平台建设的成果之一,吴孔明介绍,2022年,中国农科院在科技创新条件能力水平持续提升,重大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牵头建设水稻、蔬菜、作物基因资源等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建设畜禽生物育种等7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占全国农业领域的40%。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农科院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吴孔明介绍,2022年,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立项成果众多,国家科技计划立项再创佳绩。全院新增国家科技计划629项,同比增加34%,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1项,同比增加60%。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2022年,中国农科院发表科技论文7734篇,在水稻高产基因挖掘、马铃薯遗传多样性、番茄遗传变异、几丁质定向生物合成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发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果。实施强种、沃田、增粮、智机等科技行动。

 

2022年,中国农科院成立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六个重要作物产业专家团,由院士、顶级专家领衔,成立专业科技“天团”,致力于农业科技服务,深入到田间,救灾减灾、指导生产、推广技术,为一线的农民服务。吴孔明介绍,2022年,中国农科院以科技服务支撑稳产保供和产业发展,千名专家常态化指导一线生产。科技帮扶160个重点县,持续打造11个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示范县,78名科技特派员对口帮扶42个县、19类产业。

 

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耕地、淡水等基础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建设农业强国,从根本上讲要依靠高水平农业科技支撑与赋能、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吴孔明说。

 

当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基因编辑、生物育种、数字智能等颠覆性技术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变革。吴孔明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要赢得农业科技竞争和现代化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聚焦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强化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推动农业科技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跨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吴孔明表示,“要深刻认识到,实现稳产保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要坚持聚焦稳产保供强化科技供给,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单位土地产出,开发多元化食物供给渠道,加强减损技术研发,统筹国内国际两种科技资源,用提高科技竞争力来稳定、扩大食物供给空间、端牢端稳中国饭碗。”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正在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农业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支撑乡村振兴方面,我们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由注重种养为主向‘种养加’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全过程拓展,由注重农业向农业农村并重拓展,由注重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并重及文化、休闲等多功能性拓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不断适应高质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布局从‘一农’向‘三农’转变,大力推进支撑农村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工作。”吴孔明说。

 

2023年中国农科院要做这六件大事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吴孔明表示,2023年,中国农科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首要政治任务,以高质量全方位支撑农业强国建设为统领,以“抓改革、优布局、强统筹、提能力”为总体要求,一体部署推进全院科技、人才和教育工作,持续打造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更好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的“领头羊”作用。加快推进六大领域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工程“跃升计划”,围绕重点领域,聚集优势力量,开展集中攻关。

 

加快建立重大任务联合攻关机制。重塑管理体系,持续推进6个重点领域全面建立“双总制”。加快重大任务管理机构建设,强化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日常管理、资源调度和综合协调。

 

强化种业创新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鉴定利用,挖掘重大价值基因,培育优异新品种,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选育南方多熟制作物新品种,加快畜禽良种化和大动物品种国产化,加快实现重要种源自主可控。

 

强化耕地保护利用科技创新,在“护黑土、肥旱地、阻酸化、保水田、改盐碱、强设施、挖潜力”上下功夫,突破关键技术,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打造示范样板。


强化农机装备补短板,聚焦粮食装备智能化、棉油装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薄弱环节和区域生产装备全面化,研发新型农业设施装备,推进戈壁设施农业试点,构建适应国情农情的农机装备体系。

 

强化农业生物安全研究,系统开展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病虫草害、畜禽疫病、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等风险因素的监测预警、快速检测、综合防控和战略研究。

 

强化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供给,围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投入品科学使用、产地环境清洁等,研发推广绿色低碳种养技术和产品。

 

强化乡村发展科技支撑,研发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技术,研究数字乡村治理和乡村科学规划。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