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四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和科学建议提名奖评选结果公布,10个项目获得202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其中就有新京报小记者杨玥晨提出的“关于在西北三环交汇处增加道路隔声屏的建议”。

杨玥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钻研和探索,喜欢科创活动,小学四年级起参加北京市科学建议奖、“小院士”科技活动、金鹏科技论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曾获北京“小院士”科技活动二等奖、北京市金鹏科技论坛三等奖等。作为新京报小记者,杨玥晨曾在新京报APP发表多篇文章。

新京报小记者杨玥晨在京报馆采访。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小学生如何开启研究之旅?杨玥晨分享了她参与科创活动的经历。


张开充满好奇的双眼,身边处处是选题

给北京市提建议的梦想其实并不是遥不可及。张开充满好奇的双眼,身边处处是选题。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探讨“酸、碱、盐会影响种子的发芽吗?”;四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单元习作写“观察日记”,我选择了种花生,“种花生前是否需要浸泡种子?”,那就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吧;看到身边的大哥哥总是提笔忘字,五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单元习作写“研究报告”,那就研究“汉字书写危机”吧;五下语文第六单元习作写“神奇探险之旅”,科幻作文也要符合科学原理,那就研究“内蒙古巴丹吉林大沙漠”吧;五下语文第七单元习作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那就去看一次“敦煌艺术大展”吧……

在任何的学科学习中,保持有探究世界的心,你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学问。

少先队开展“垃圾分类我先行”手抄报评比活动,我们可以提出“关于建立更完善社区垃圾投放点的建议”;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共享单车骑行人闯红灯、串道、逆行,我们可以提出“关于加强共享单车违反交通规则治理的建议”;交通噪声影响到学习环境,我们可以提出“关于在西北三环交汇处增加道路隔声屏的建议”。没错,这就是我近三年参加北京市科学建议奖的选题,它们全部来源于我的日常学习生活。
杨玥晨和项目团队的同学们一起描绘了心目中的社区垃圾投放点。 

我的学校位于西北三环交汇处,附近有四座高架桥和一个十字路口。这两年,我所在的班是距离西北三环最近的教室。疫情期间,学校要求各班上下午须保证持续开窗通风一小时,噪声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上课时,如果坐在班级的最后一排,基本听不见老师讲课的声音。

学校为了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曾举办“我给学校提建议”活动。在班主任袁峥老师组织的专题班队会上,我向学校提出了调整开窗通风时间、教学楼增加隔声材料、学校内增加绿植的建议,并希望学校能协调相关部门为学校周边的高架桥增加隔声屏。

专题班队会上,杨玥晨向学校提出的建议。

2022年,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开展第十四届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活动的通知》后,在校科技创新社团任超老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了这个选题,萌发了向北京市提建议的想法。

2022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2022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强调通过交通治理提升市民的交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果能解决西北三环交汇处的噪声问题,那么就能免去附近学生、小区居民和办公人员的噪声烦恼,改善人民学习生活环境,让大家获得更多幸福感。

项目推进过程中,我需要使用“分贝测试仪”和 “距离测量仪”手机APP获得噪声数据。为了更真实地记录学校的噪声数据,我在2022年9月1日至18日期间四次在放学后返回学校,在学校教室内进行了实地测量。我的测量时间基本都在傍晚的18时后,这个时间学生几乎都已离开校园,校园内比较安静,能真实反映校园的交通噪声情况。

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参加科创活动。在这次科学建议奖项目进行中,为了更好地了解隔离噪声源和限制噪声发生的效果,我利用周末时间在家中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材料包括:1个PAD,装有噪声文件;4部手机,均装有“分贝测试仪”;1个透明塑料盆模拟隔声屏。为了实验,爸爸妈妈和姥姥都拿出了自己的手机,我也拿出了自己上网课的手机和PAD,姥姥还提供了一个洗菜的塑料盆。令我感动的是,为了让我测出更准确的实验数据,全家都停止了活动,直至我的实验完成。

最后我在文献查阅、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基础上,提出采取隔离噪声源、限制噪声发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噪声治理。结合国家相关强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进一步将建议细化为两条增加道路设施的建议——增加隔声屏和完善交通标志。

杨玥晨实地调研。

科学建议奖实践活动是一个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综合运用了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

这次的科学建议奖活动,我从噪声影响到我学习这个现象,假定学校存在环境噪声,通过文献查阅找到了国家噪声限值的标准,使用手机APP实地监测了学校及周边的噪声数据,应用科学课程中学习的“控制变量法”进行了模拟实验的设计,利用数学和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的“统计与分析”知识处理数据并得出了结论。语文和科技创新社团课程中都有讲解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学校社团课程对我的科学建议奖研究有很大帮助。我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是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我参加了学校课后一小时“科技创新社团”。在社团活动中,科学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如何做科学探究,从确定选题、制定方案、实施研究、撰写报告、进行答辩,都有专门的课程。科学老师还给我们讲了科学家的故事,鼓励我们从小学科学,长大攀高峰。

科学建议奖活动培养了我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在科创活动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意识,理解了科学探究中所涉及的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要素。

今年九月,我将升入初中学习。科创活动中形成的多学科融会贯通学习的方法、敏锐的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我的初中学习都是有帮助的。

新京报小记者杨玥晨(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5班)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