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最高法发布一批十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其中案例八“王某诉傅某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案”明确:遭受职场性骚扰有权依法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侵害人格权,判赔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

 

傅某为追求同事王某,不断打电话,频繁发短信,内容低俗、语言污秽。王某不堪其扰,告知单位。傅某在单位要求下两次写下保证书,但行为不改。

 

2020年5月26日,王某以傅某骚扰、恐吓为由报警。6月8日,某市公安局某分局确认傅某于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15日期间,违反法律规定,多次以发送骚扰短信、拨打骚扰电话方式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决定给予傅某行政拘留七日并处罚款200元。

 

因傅某频繁骚扰,王某被医院确诊患有抑郁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王某认为,傅某的行为给其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傅某向其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害赔偿金50000元和医疗费等其他财产损失共计228300元。

 

审理法院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年修正)第四十条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任何人不得以身体、语言、动作、文字或者图像等方式,违背妇女意愿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傅某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对王某频繁实施性骚扰,侵害了王某的人格权,并对王某造成了极大的精神负担和身体伤害,其行为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判令傅某赔偿王某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0元及医疗费等61804.2元,并向王某书面赔礼道歉。

 

最高法民一庭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案明确指出性骚扰行为系对他人人格权的侵犯,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民事责任。本案判决不仅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弘扬了文明、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发挥司法裁判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引导作用,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劳动者有权拒绝用人单位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

 

3月1日发布的这批典型案例是最高法发布的第三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涉及英烈保护、善意规劝、尊老爱幼、婚姻自由、职场文明、法治精神六个方面。此前,最高法曾在2020年和2022年发布该主题第一批和第二批典型案例。

 

最高法民一庭相关负责人介绍,最新发布的这一批典型案例紧系爱国情怀和社会公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案例一对在烈士墓前不敬摆拍等不文明行为旗帜鲜明亮明观点,依法判决踩踏烈士墓碑底座、在墓碑前不敬摆拍的违法行为人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引导公众文明参观英烈设施,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爱国情怀。案例二认定劝阻影响公交司机安全驾驶行为是正义之举,被劝阻人影响公交司机安全驾驶和纠缠拉扯劝阻人行为不适当,劝阻人挣脱抓扯不违法、对被劝阻人受伤不担责。案例七认定向未成年人提供内容不健康网络服务的合同无效,支持原告关于退还充值款的诉讼请求,为未成年人营造文明、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

 

这批典型案例紧贴群众生活,最高法民一庭相关负责人解释,这次发布案例多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涉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案例三认定自愿参加“广场舞”猝死,组织者无过错不担责,让人民群众从容组织开展自发性文体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案例五认定女儿受母亲胁迫结婚可请求依法撤销婚姻,依法保护子女婚姻自由。案例八明确遭受职场性骚扰有权依法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向职场不文明行为说不。案例十明确劳动者请假照看病危父亲,用人单位应给予适当善意和包容,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友善人际关系,让病重病危老人得到子女的照料。

 

同时,这批典型案例紧跟时代需要。相关负责人说,随着老龄人口增加,老年人情感需求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案例四明确了丧子老人可对孙子女“隔代探望”,使祖父母在子女去世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与孙子女保持情感交流、生活交往,既慰藉老人情感,又促进孙子女健康成长。随着人口流动性增加,社会出现离异夫妻异地抚养子女需求,案例六展现了人民法院通过柔性司法、以调解方式实现父母异地共同抚养,让儿童利益得到最优保障;法官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内容,寄语孩子努力奋进、自强不息。案例九明确了劳动者有权拒绝用人单位以虚拟货币支付工资,保护劳动者工资权益,维护人民币法定货币地位。

 

最高法民一庭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典型案例紧扣法律规范,将法治宣传教育与弘扬英烈精神、促进职场文明、褒扬孝亲敬老、提倡育小护幼、保护婚姻自由等道德风尚相结合,每个案例既说明行为规范,又阐释道德准则,使司法公正与人民群众的公正认知有机结合,推动实现普遍的法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念。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