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春日的北京桃红柳绿,虽然近期气温波动较大,但依然挡不住游客们踏春赏花和户外郊游的心情。


3月21日,国家植物园北园,山桃花和溪水组成唯美的画面。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在一片春色中,国家植物园挂牌后第一个春季花展——“首届桃花观赏季暨世界名花展”明日拉开帷幕。桃花、梅花、海棠、郁金香等千余种(含品种)40万株春花陆续开放,游客可徜徉花的海洋。


国家植物园是北京地区可观赏春花种类最多的地方,目前收集展示春季开花的植物超过1000种(含品种)。这里拥有世界上观赏桃品种最多的桃花专类园,集中展示了包括植物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虹”“品霞”等70余个品种的桃花,是世界上观赏桃品种最多的专类园,花期可以从3月中旬持续到5月上旬。点击图片>>>


此外梅花、丁香、郁金香、牡丹等春季花卉都可以在园区内欣赏到。除了这些常见的春花,植物园还种植着金缕梅、流苏等特色春花,以及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为了方便广大市民游客来园赏花,国家植物园首次推出春季赏花地图,标注了主要春花的开放时间和地点,整个春季市民游客都可以按图索花。


3月21日,国家植物园北园,鸳鸯成双成对在碧水中畅游。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除了赏春花之外,桃花观赏季期间国家植物园还将举办多项活动、展览。3月28日开始,植物园“植此春色”文创产品展将在国家植物园科普馆周边拉开帷幕。此次文创展设置植物与环保、植物与生活、植物文化荟萃等6大板块,推出展示国家植物园各类文创产品百余种,通过文创产品的展示,提升国家植物园的文化创意与内涵,提升游客游园体验。限量版国家植物园一卡通数字艺术卡、红楼梦相关文创产品均将在此次文创展首次亮相。


科普馆内将举办多项植物科普展览。一楼主展厅开展“植物与人类生活展”,讲述植物与人们衣食住行的紧密联系。专类展厅将举办植物科学绘画展、北京地区野花图片展等展览。同时植物园还将在桃花观赏季期间举办多场“专家带您识花草”“自然观察课”等科普活动。通过展览与活动,提高公众认识植物、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的意识与理念。阅读全文>>>




“寄拍”是近些年在网络上出现的一种电商“灰产”,想要做“寄拍”的年轻人,大多都喜欢拍照、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照片,他们都希望通过做“寄拍”赚点钱。



最近,记者发现,一种以“寄拍”为诱导,引导充值返现的骗局时有发生。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寄拍诈骗”时,许多人分享了自己被寄拍诈骗的经历。


寄拍是指,网络店家和模特不在同一个地方,店家将商品寄给模特,模特拍完照片之后将商品寄回,并将照片发送给店家,模特因此获利的一种商业模式。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博主的流行,寄拍也成为了穿搭博主们常见的广告形式。


记者下载了其中一款寄拍钓鱼app,发现其完全仿冒目前市面上的电商大平台。在下载之后,骗子以要先“做任务充值返现”,才能通过“审核期”进行寄拍为引子,诱导消费者在他们仿制的app内跳转其他页面充值。并利用“充值返现”手段,欺骗消费者无止境地投钱。


在此,记者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甄别虚假软件,对“寄拍/返现”等活动提高警惕,小心上当受骗。阅读全文>>>




北京西外大街宽阔且繁华,那条大街上从东向西坐落着北京动物园、北京天文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和首都体育馆。在小编印象里,去过古脊椎所下属的中国古动物馆不下5次,里面的恐龙化石、剑齿虎化石和各种“奇怪”的生物标本让小编着迷。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古脊椎所供图


2023年3月23日,来自全球28个国家73家机构的学者在《科学》杂志联合发表论文,通过对世界上自然博物馆藏品进行的评估,发现这73家最大的博物馆和标本馆保存着超过11亿件生物、地质、古生物和人类学藏品。这些自然藏品可能在21世纪指导未来与人类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的决策。古脊椎所的标本馆位列73家机构之一。


据论文共同作者、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介绍,古脊椎所成立于1929年,其标本馆比研究所还要“年长”7岁。在中国人将化石作为科学研究的材料进行发掘和保存之前,大量被称为“龙骨”的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化石被西方人收集和运出中国,最终入藏于海外的博物馆等机构。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及古脊椎所奠基人杨钟健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古脊椎动物学家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研究后的化石收藏在古脊椎所的前身——农矿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并一直在古脊椎所保存至今。


对标本不仅要保管好、利用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加新的藏品,填补脊椎动物化石在门类、地区和时代上的空白。古脊椎所经过90多年的努力,以46万余件化石和人类遗存标本保留下亚洲最大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收藏,并通过其下属的中国古动物馆向公众展出,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全球范围内,自然博物馆每年接待超过1亿游客,其收藏、节目和展品在激励和教育广大公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幕后,博物馆通过激发对科学和自然的好奇心,培养大量实习生、学生和年轻研究人员,为科学教育播下种子。


论文作者们建议,自然博物馆需要关注未来,在快速变化的地球上继续采集和收藏,因为世界上许多地区和许多生物类群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详细的记录。同时,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并让已有的机构发挥新的作用,加快公共知识平台中的数据实践、数据共享和数据管理,构建扩展的数字标本网络。阅读全文>>>




由青年导演王晶执导、贾樟柯监制的现实题材电影《不止不休》已于今日在全国上映,该片讲述了初出茅庐的报社实习记者韩东(白客 饰)试图通过一篇报道,去改变一亿人命运的励志故事。


《不止不休》海报。


影片中记者群体对真相的坚守,更是致敬了很多在困境中怀揣梦想坚定向前的普通人。导演王晶告诉新京报记者,他拍这部电影最希望能够让观众感受媒体人的情怀,相信事实真相的力量:“热爱媒体行业的人,他们不会满足于表面上的结果,永远会多问一句为什么,去试图寻找背后的真相,这种不放弃的精神,让人感动。”


在大量的素材搜集和寻找过程中,王晶逐渐决定《不止不休》要讲述一个怀揣新闻理想的媒体工作者追寻真相的故事,这名记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新闻报道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为了真实还原当年的媒体工作环境与记者工作状态,王晶和创作团队大量采访那个时代的亲历者,搜集了大量现实材料,他笑着说拍这部电影,自己获得了巨大的宝贵财富。


《不止不休》要在景别、素材上还原历史,尽量呈现真实,而谁来“成为”记者成了最大的挑战。王晶坦言,在最初创作剧本,哪怕是制定最早的概念海报时,都没有确定一张具体的面孔、确定这个人是谁。他说,选择这名演员的标尺,在于他像不像记者,且是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个既普通,但所作所为并不普通的人,寻寻觅觅中,他发现了演员白客。


“考虑过很多人选,但白客是我想象中最像的一位,他身上有种难能可贵的气质,不善于言表却情绪热烈。白客是重情的,他有能力让你相信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包括他眼神中的那种坚定,在电影里,他就是那名追寻真相的记者韩东。我们拍摄过程中有很多场戏,一喊开拍后都没有办法说话插话,因为那些时刻,他们(这些媒体人)都相信了自己就是角色本身。”


王晶说,每部电影都可以映照当下,就像记者做报道,做记录,把发生过的事情记下来,总有人会回忆。我还想说,每部电影都要找到自己的观众,我觉得这部电影最想找到的观众,其实就是你们媒体人。阅读全文>>>




被称为“超级真菌”的耳念珠菌正在挑动着美国民众的神经。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耳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的耐药性。图/视觉中国


其实,人类社会了解耳念珠菌的时间并不长。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耳念珠菌大约在15年前才被发现,但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令人恐惧的医院微生物之一。


耳念珠菌实际上是一种酵母菌。2009年在一名70岁日本女性的外耳道处首次分离发现,因此得名耳念珠菌。


大多数情况下,耳念珠菌生活在皮肤上,不会对健康人体造成威胁,但如果人体出现健康问题,或者耳念珠菌进入了血液或者肺部,就会引发感染。BBC指出,耳念珠菌最常引起血液感染,它也可以影响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器官以及皮肤。最常见的感染症状是发烧、发冷、出汗以及低血压,从早产儿到老年人,所有年龄段都有感染病例。


根据其传播路径,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感染耳念珠菌的可能性较小。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介绍,患有重病、接受侵入性医疗设备治疗(导管、呼吸管等)以及长期或频繁在医疗保健机构住院的人群感染风险会增加。在受感染的住院病人中,估计有30%至60%的人最终会死亡。


但并不是所有死亡都可以直接归咎于耳念珠菌。美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家梅根·莱曼表示,被耳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往往面临着其他多种健康挑战,因此耳念珠菌可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也有可能与其他不良因素一起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令人担忧的是耳念珠菌的耐药性。BBC指出,这种真菌已经被证明,它对最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具有耐药性,有些菌株甚至对现在所有药物都具有耐药性。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病原微生物专家表示,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据新华社报道,北京大学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教授、皮肤病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伟指出,如果把耳念珠菌这个“菌种”比喻成人类,“菌株”就像你、我、他一样,是不同的个体,“体质”也不一样。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所以不能一见到耳念珠菌就说它是“超级真菌”,这个概念在传播中极易混淆,造成公众误解。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设计 施春雷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