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梅很干练。短发利落,动作干脆,讲话时声音洪亮又坚定,让人相信不管面对什么复杂情况,她都有把握。7月底北京那场特大暴雨来袭的时候,这位51岁的门头沟区大台街道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就是这样迅速有序组织居民和乘客的。


那时她只穿着灰色短袖T恤,卖力地维持秩序,滞留的K396次列车旅客就围在她身边。这趟从内蒙古乌海始发原计划7月30日上午抵达北京丰台的火车,却在途中遇上了暴雨导致的丰台至沙城铁路(丰沙线)严重水害,被迫长时间滞留在落坡岭站,缺食缺水缺电,信号中断。7月31日一早,车站附近的落坡岭社区便接到任务,要妥善安置滞留列车的所有乘客,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社区一直是老年人居多,那时社区险情也很严重,断水、断电、断网,还要面临山洪、泥石流和塌方,积水没过了膝盖,但居民们还是竭尽全力,抢修那条通往铁路的唯一小路,一个不到300人的社区敞开怀抱,接纳近千名陌生人,为他们提供住处和食物。


“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坚决不能让你们饿着。”人人都记得孟二梅的承诺,更记得她带着全社区的人,最终实现了承诺。


今年年底,孟二梅获选“2023北京榜样”年榜人物。


旅客滞留期间,孟二梅在落坡岭社区维持秩序。受访者供图


清路


落坡岭社区在京西山里,永定河水围绕四周。大多数时候,社区是安逸舒适的,它只是铁路沿线上的一处普通居民区,路上偶尔有叫卖的喇叭声,剩下的只有风声、流水声和隆隆的火车声。


7月28日起,北京持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我们这里和城区不一样。”孟二梅说,落坡岭地处山区,房屋老旧,很多平房又紧邻山坡,每到夏季,防汛工作就成了重头戏,“遇到大雨,我们就会将居民转移,安置在安全地带。”


7月29日下午,天空飘起小雨,到了30日,雨越下越大。社区工作人员四处巡视,那时孟二梅就注意到,铁路上停着一趟列车,很长时间都没有驶离。


落坡岭车站已经有10年不上下乘客了,孟二梅说,出于安全考虑,铁路早就采取封闭管理,四周都是铁栅栏,只留出一道供人出行的小门。孟二梅手里没钥匙,也无法查探那里的情况。


7月30日晚大约七八点钟,雨还在下个不停。孟二梅接到门头沟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领导电话,被告知滞留的列车上有病人打了急救电话,救护车发现主路无法通行,找不到列车,需要社区配合。孟二梅知道,铁路主路四处严重塌方,而这里的地形,她非常了解。在孟二梅的协助下,急救车用了大约两个半小时,冒着大雨将3位旅客转移出来。这是第一次,落坡岭社区与K396次列车产生了交集。


雨一直下,像断线的珠子,31日一早,社区处处告急:南平房三股山洪一泻而下,铁路附近的居民住宅被109国道三股泥石流侵蚀,永定河水倒灌,到了居民住房的路面,马上就要冲刷地基;北平房好几户居民住房被泥石流冲击,到处是裹着泥浆的洪水,下水井失去排水功能,健身场的水没过膝盖。危急时刻,孟二梅接到了上级通知,一定要妥善安置滞留火车上的乘客,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


在基层工作了23年,孟二梅很冷静,“我知道社区的情况,虽然我们没法安排星级的宾馆,也没法说吃得有多好,但能保证他们吃饱,能保证他们的生命安全。”她飞快盘算着人数和可容纳乘客的地方,但最紧要的,是要抢修那条唯一通往车站的小路——此刻它已经严重塌方,被洪水淹没了。


通往落坡岭车站的小路被洪水冲击,在孟二梅的带领下,社区人员清理道路。受访者供图


小路从社区楼房处向外延伸,依着山坡,是居民们平时散步的好去处,20多年来,孟二梅已经走过无数次,但那时候,它成了危险的地方之一。


时间迫切,孟二梅抓紧组织社区人员排险。

他们先将健身场的洪水排出去,用大锤使劲将围墙的月亮门下凿开两道口子,水一下便倾泻出去。接着,孟二梅又带着大家到小路去,熟悉的景象已经被石渣、淤泥、石块和被水冲倒的树木取代,他们带着手头的全部工具一起上,用镰刀砍断树枝,用铁锨铲渣土,把所有障碍物搬开,小路终于能走人了。


李惠英今年57岁了,是社区5名工作人员之一。在清理小路时,她的一根手指被树枝扎伤,往后几天,伤口越肿越高,等到8月4日转移到安置点,才有机会做了小手术,伤疤至今留在指头上。


栅栏的另一边,火车上的旅客也等不及了。他们拎着袋子、背着包,焦急地看着那个仅够一人通行的窄门。“大家不要拥挤,让老弱病残先出来!”孟二梅不停地吆喝,用了一个多小时,将乘客们疏散出栅栏门。最终,乘客们被安全转移到社区。


到了12月,通往落坡岭车站的路面已经变得平整,积雪落在屋顶和山脊,让人几乎看不出暴雨的痕迹,但路旁新砌的砖石、废弃的鱼塘和裸露的泥块无一不在提醒来往的人,那场暴雨和洪水究竟多么凶猛。


undefined

落坡岭社区通往车站的小路,还留着洪水的痕迹。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落脚


落坡岭社区始建于1969年,有三处平房和五栋楼房。突然间社区来了那么多人,孟二梅觉得这里一下变得满满当当。


这些乘客也填满了所有能用的室内空地,党员活动室、党群活动中心、办公室、服务站、库房……都变成了临时卧室,地上放着行军床、纸板和报纸,服务站水泥平台上有什么就铺什么。年轻一点的,将就着用这些“纸疙瘩”(硬纸板)凑合一宿。旅客中还有很多孩子,孟二梅将他们一一安排,这家三个、那家两个,“不能让孩子受罪”。


有的家长不放心把孩子交给陌生人,但知道孟二梅是社区的书记,最终还是放下心来。


59岁的陈素兰住在南侧的平房里,在落坡岭生活了20多年,头一次看见这么大的雨。起初,她不敢让旅客来家里,“旁边就是山,水还在往下淌,连家里的大棚都被冲塌了,万一有危险怎么办?”但听到孟二梅在喇叭里面说列车上还有孩子和老人需要帮助,房子还算安全,存粮也充足,就和丈夫商量,收拾出两间空房,去带几个人回家里来。


丈夫领回了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和她的姥姥,还有另外两位老人。“他们身上都是湿的,也没怎么吃东西,我的脚小,只能找几双拖鞋先给他们换上。”陈素兰说,丈夫煮好了面条给他们吃,乡村几乎都是旱厕,担心旅客们不习惯,陈素兰找出几个新桶来收拾干净;尽管家里已经停了水,但还是想办法拎了两桶清水回来,给旅客们洗脸用。陈素兰找出几条新毛巾,被旅客们连连推托,“他们说不舍得用,几个人用一条就行。”但最终,他们没拗过热情的陈素兰。


社区服务站腾出空间,供滞留的旅客居住。受访者供图


孟二梅也没闲着。


他们统计,这趟列车18周岁以下的孩子有300多个,其中还有一个研学团,44个孩子都在10岁到12岁之间,只有几名老师跟着。孟二梅实在不放心,她特别叮嘱,要将这些孩子和老师单独放在一个房间里,持续关注他们,“他们牵扯的不是一个家庭。”那时,有的孩子生了病,孟二梅和几位工作人员四处搜罗药物,有的孩子想吃水果了,他们就和居民们商量,去地里现摘了两大兜黄瓜送去。


平时简单的两顿饭,现在也成了大工程。


几乎每家都出了人来帮忙,两天时间里,光是熬粥就熬了整整16大桶。没水了,志愿者骑着三轮车去南平房接山泉水,用蒸豆包的纱布过滤掉杂质;喝粥没菜了,居民将家里储存多年的老咸菜拿出来,用黄瓜蘸着大酱吃。


社区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一些高龄、生病的老人不习惯了。孩子们的嬉闹声、大人们的交谈声,嘈杂的环境让居民的血压飙升。孟二梅得知情况,只得赶紧上楼解释:“婶,因为洪水,铁路塌方了,这些乘客被困在这里,人是有点多,您关上窗户,吃了药踏实躺会儿,安静一下就好了。”


孟二梅(右一)冒雨为旅客发放物资。受访者供图


“二梅”


“二梅”,社区的老人们都喜欢这么叫她,孩子们则会喊她“二梅阿姨”。陈素兰曾经问过孟二梅称呼的问题,得到了对方爽朗的回复:“就叫我‘二梅’,这多亲切呀。”


从1997年到现在,二梅见证了落坡岭社区从小变大、从无到有的全过程。2000年,她进入社区委员会工作,和居民成了“一家人”,社区大事小情,无论分内分外,她都尽心尽力,这里一共有300多户、600多位居民,谁家的生活情况是什么样、老人的身体状况、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她全了解。


“二梅耳朵好使,眼睛也好使。”居委会的同事们评价她。迎面有个人走过来,光看姿势,她就知道那是谁,隔着10米有人说话,她能听出来声音的主人。她看起来个子小,但居民需要换煤气罐了,她也能扛起来就走,有把子力气。


社区水泵坏了、电线折了、上水下水管坏了、供暖管道出现问题……老人心里有委屈需要倾诉,或是家里遇到难题,都会第一时间找二梅帮忙。社区里婚丧嫁娶需要帮手,都有她的参与。二梅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她也要求同事们这样做。


落坡岭车站,滞留的旅客们正排队等待转移进社区。受访者供图


时间久了,社区的一草一木,都被她记在心上。陈素兰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主动去居委会拉家常,但二梅心里记挂着她,知道她和丈夫照顾着生病的母亲,有时候就打包好饭菜,嘱咐给老人带回去;每次外出培训,她也惦记着社区的居民,总会带些特产分给大家。有的老人对孟二梅有了依赖,这次社区房子要原拆原建、居民周转,很多子女想接老人一起同住,可他们却说:“二梅,我们不去儿女家住,就跟着你,到时候可别把我们丢下。”


“我们是一个熟人社会,彼此都认识,彼此都相信。”孟二梅说。但熟人社会也难免多些人情世故,摩擦时有发生,她还充当调解员的角色,这边说说理、那边讲讲情,矛盾就此翻页。


“我的人生宗旨就是真诚对别人,踏踏实实做事。这些也都是我的责任和担当,我得给大家做好榜样,老百姓才会信服你、依赖你、心里有你。”孟二梅从不把这里当成“办公室”,她更喜欢称它是“家”,居民们都是她的家人,家人们的需求,她记得比谁都清楚。在孟二梅的带动下,社区互助氛围格外浓厚,只要看见有老人拎着大包小包回来,其他居民一定会搭把手。


这次暴雨救助旅客也是一样。在孟二梅和居民们看来,“就像一群远方的客人来家里做客”,招待宾客要尽心尽力。乘客下山时,脚上的鞋子徒步不方便,路上都是淤泥、石渣。为了让乘客安全下山,包括孟二梅在内的居民就把干净的布鞋、旅游鞋都拿出来,只要是乘客能穿的,他们没有一丝吝啬。


暴雨时,滞留的旅客就是通过这条小路前往落坡岭社区。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多了一群远方的朋友


大雨中,整整两天半时间,外界都不清楚这里究竟是什么状况。里面的人也不清楚,旅客们要多久才能脱困。


8月1日晚上,陈素兰还在琢磨晚饭,家里的旅客被通知去领物资。那天下午,武警北京总队机动第三支队40名突击队员徒步4个小时到达落坡岭车站,将第一批救援物资送到旅客手中。当晚,500名武警战士携带食品、衣服、药品陆续到达增援。


陈素兰没想到他们会离开得这样快。她把热乎的饭菜用干净的袋子打包起来,又赶忙掰了几根黄瓜,将乘客领取来的物资打包,踩着漆黑泥泞的小路,给准备离开的客人们送去。


8月2日凌晨1点多,第一批旅客在武警官兵的陪伴下,开始徒步下山。天亮以后,其他乘客陆续被武警带下山。当时,路被洪水冲刷得一塌糊涂,只能过一辆小车,旁边就是滔滔洪水,但社区居民依然冒着生命危险开车去送别这些乘客,一直到深夜10点,最后一拨乘客安全转移。


所有人都安全转移了,孟二梅已经几天没合眼,这时,她才可以稍微松口气。

到了8月3日,孟二梅接到新任务——洪水造成断水断电断网,考虑到居民的安全,政府要将所有居民转移到城区安置仓,距离社区有将近70里路。8月4日凌晨,孟二梅和几个委员开始动员,故土难离,一些居民不愿意离开,况且还有7位重症患者。“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孟二梅说。

转移途中,很多路都断了,能通行的路面全是淤泥,他们要搭铲车才能过去。陈素兰走在半路时被洪水拦住了去路,一位战士看见了她,将她背到了目的地。


雪后的落坡岭车站。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8月4日这天中午,孟二梅的电话重新有了信号——她下山了。

距离她参与转运已经过去了6个多小时,到了地方,她躺了一个多小时才缓过来。几位相熟的社工、居民拎着西瓜、牛奶来看她,一开门,几个人抱在一起,终于放声哭了一场。

安顿好了居民,孟二梅还是坚持当天回到山上。她要守着社区,那里还有临时的指挥部、中转站和几个通信兵,太多事宜,她放心不下。

8月7日以后,落坡岭社区陆续恢复水电,生活也渐渐回到常态。孟二梅又带着4位社区工作者,着手清理灾后的家园。居民们一起参与,他们收拾楼前楼后、院前院后,清理渣土、淤泥、泥石流,清除卫生死角,修整绿地,经过四次全民共同清理,社区恢复了原本干净整洁的样貌,居民也回到了安定和谐的生活状态。那些受损严重的路段,山体滑坡造成的院墙倒塌、房屋受损,孟二梅还在上下沟通,协调解决,每项事宜都在稳步推进。


挂在社区服务站墙上的旅客留言。新京报记者 左琳 摄


陈素兰还记挂着寄宿在家里的旅客。转移之后,她给其中一位打了电话,问她是否安全到了北京。他们加了微信,常常关注着对方的动态。

直到现在,孟二梅还能收到列车上旅客的问候,像朋友一样关心彼此。有人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她的电话,给他们寄了一大包压缩饼干,有人邀请他们去内蒙古玩一玩。但更多时候,孟二梅和她的同事们都不愿意提起那段经历,“一想起来就难受”。

“我们救人,就是一种本能,以后还是一如既往地踏实工作。”孟二梅说,“就是这场洪水给我们敲响警钟,以后要做好应急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来来回回,她总是经过社区服务站墙上挂着的一块白板。不知道是哪位旅客写的留言:“感谢落坡岭社区把自己最后一碗饭让给落魄的K396一千多名旅客,以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海就是你们的家。”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刘倩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