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要求“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当前,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部分,如何吸引人才走进乡村?如何培育并留住乡村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明。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明。受访者供图


寻人:鼓励能人返乡

 

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和根本,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李明表示,当前农村地区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管理松散、流失严重等问题, 他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是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李明认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需要让现代化人才有条件、有能力、有水平主动参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这是实现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所在,“促进乡村发展,我们需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要鼓励能人创业,对大学生村官、退役军人、党员骨干等角色多加关注,鼓励他们带头致富。”李明解释,同时要为能人返乡提供保障和支持,让能人在这一过程中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比如开展技能培训,重视能人的技能培养。要让能人返乡是一件互惠互促的事。”

 

对于想要出走村庄的年轻人才,李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要为能人提供留在乡村的土壤。“人和故乡之间的情感是割不断的,要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感召新乡贤回馈家乡建设,让村庄主体参与到建设村庄、发展村庄的热爱中。”

 

育人:加强农业学科建设

 

近来,网络上不断涌现着农业学子的身影,他们是农大丁同学的缩影,代表年轻一代学子对于农科专业的投入和热爱。李明认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就需要加强高等教育农业学科建设,他表示:“乡村人才培养内容亟待升级、培训形式亟须改造。”

 

李明说:“现在的年轻一代,特别是城市里长大的青年,对于乡土的想象是不具体的,认识是不准确的,不了解乡村又谈何建设乡村呢。所以,应该加强青年学生知农爱农教育,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上看,则有更多工作要做。李明提出,需要推动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优化涉农学科专业结构,大力推进农林类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从而构建多类型农林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集成优化实践教学的项目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一批综合型农林科教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基础建设以及整体教学架构的升级,能更好服务人才培养。”

 

留人: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倾斜

 

李明介绍,近年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当前正处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李明表示,这是机会。他说:“城乡人才一体化是实现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

 

让公共资源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流向基层。李明认为,特别在乡村医疗、乡村教育等方面,乡村急需公共资源的倾斜和补充。他说:“比如,建立县聘乡用人员激励机制和乡聘村用工作机制,主动引导卫生专业人才向基层流动,以此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与多地建立合作关系,以建设科技小院的形式,让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驻地研究,同时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民技能提升作出贡献。李明介绍:“科技小院是连接高校、科研机构与基层农村的核心枢纽,是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载体。建设科技小院,就是将资源带进乡村的有效方法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杨倩在北京市平谷区一间科技小院学习调研,她表示,学习调研的过程就是与乡村进行有利互动的过程,她将课堂学习到的最新农业知识和技术分享给农民,而在农村的学习生活也拓宽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实践经验。李明强调,科技小院将通过整合资源、促进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在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思想境界的社会服务上闯出新路。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了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李明表示,“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为人才赋能、为乡村聚力,进而提高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未来的乡村发展一定是充满活力的。”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